第500部分 (第1/4页)

需费用,只要学子们高兴,太平天国政府就愿意全部承担起来。

当然,前提条件是,愿意接受天真政府资助的学子们,在学成之后,必须回国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效力。

不过,对于太平天国政府的这种善意的举动,英国政府却总是以种种的理由和借口,进行百般的阻挠。

他们一方面声称。所有的大清国留英学子,由于年纪尚轻,对突然冒出来的这个新生的太平天国政府,打心底有一种异常的恐惧感,所以,他们宁愿从此四海漂泊,也不敢接受太平天国政府这个红色恐怖制造者的恩惠。

但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这些大清国留英学子中某些人员会与太平天国政府同流合污,英政府指令海军军校方面,对这二百三十位留学生实施了秘密监禁。

先饿饭、接着洗脑,洗不干净就再继续饿饭,然后再使劲地给你清洗

在经历了三个多月这种非人的折磨之后,这二百三十位曾经志向高远的人之俊杰,开始产生了分化。

虽然为了生存。一半多的学子们最后选择了一切听任英方的安排,但是,依然还有一部分对故土实在是难分难舍的学子们,选择了誓死也要回归祖国的艰苦道路。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在这里必须要加以特别指出的一点是,所有能够来英国深造的留学生中,根本没有一个是前大清国的高干子弟。因为在前大清国在的主流社会当中,连外交官这种高尚的职业,都会被士林所不耻的称之为“鬼使”的心目中,至于远渡重洋去留什么学,那就更是一件没啥可值得炫耀的苦差事了。自然也就不会有王族高干子女趋之若鹜的场面出现。D

………【第一九章不过 令助手们欣慰的是 他们的】………

川石玉瑁相比起来,他的那位“邻居”安西边疆区的丁甲览朝鼎,显然就要忙得多了。23Us.com

要说他的那种忙,主要还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天朝政府所一向积极倡导的人道主义政策,大大地“害”了他。

因为自一八五七年的印度反英大起义一爆发开始,他就不得不要接受一个现实,他的安西竟成了印度起义者的大后方,无论是战斗中的溃散兵马,还是已经伤病缠身的印方将士,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就是一个劲地呼拉拉朝他的辖区内跑。

这种事情要是放在正常的情况下,那可就是强行越境,是对天朝主权的严重践踏。

但眼下,肩负着保卫天朝边陲重任的蓝朝鼎,却无法用正常的手段来处理现实中所出现的问题。

天朝讲人道,溃散进来的兵马只不过就是来讨要几口吃食,果果腹而已;而大批伤病员的涌入,目的同样也是很简单,就是一个求医治病。你说你能把这些人怎么地?

难道你一个号称是人道主义国家的政府,会眼看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饿死、病死,或者是把身上的血流干在你的边境线上?

当然不能。天朝的军队无论在任何的时候,在任何的地点,从来都不会对穷困潦倒之人以及伤病缠身之人动刀动枪的。

所以,“人道”逼迫的蓝朝鼎只好暂时充当起了印度起义者们的收拢大队长,缺吃给吃,少穿给穿,伤了的帮你看,病了的许你养,然后再礼送出境。

当然,如果说蓝朝鼎就是印度起义者的收拢大队长,这显然还很不公正。因为,在那些年里,经过蓝朝鼎之手所曾经“收拢”过的,可并非只是来自印方的那些急需帮助之人,这其中还真就有部分是来自英军的士兵。

对那些同样是越境而来的英方士兵,蓝朝鼎也得照收不误,不仅照收不误,还得必须确保这些非法越境者的人身安全,以免伤害到天朝政府的崇高声誉。

这是一种很棘手的事情,供吃供喝、医伤疗病都好说,那不过就是天朝政府从兜里掏些钱出来的事情。但问题是,收容英国人是会触及印度人的神经的,所以,为了这些非法越境的英方士兵,蓝朝鼎还必须要磨破嘴唇子地去跟印方讲政策。

你看看,既要出于人道主义对登门者进行收拢和帮助,还要充分注重外交上的政策,一面造成不必要的外事纠纷,这种活儿能好干?能不忙?

其次,从蓝朝鼎能够如此一丝不芶地严格执行天朝的人道主义政策的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其实身为员战将的蓝朝鼎,还是个极其善良的人。

比如说,蓝朝鼎的邻居石玉混,也曾零零散散地收容并帮助过印方的一些散兵和伤病员,但当一八五八年印度的暴动军大举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