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部分 (第1/4页)

不过,想归想,但是要真正地做起来,那还是很困难的。这倒不是因为雪太大,给他的撤军会增加多大的难度,而是这位占便宜占惯了的家伙,在心理上还需要被疏导疏导。

当然,他的沙皇陛下离着他实在是太远太远,也根本顾不上给他这位忠心耿耿的臣子做一个心理辅导。所以,眼下能够叫这位彼得罗夫斯基心态变得正常点儿的,就只有天朝红军的铁拳了。

正当郁闷在广仁城内的彼得罗夫斯基,进无可进,想退,却又很是不甘心之际,接连而至的两个噩耗,最终使他立即清醒了过来。

第一件,围了迪化十余天,尽管在迪化城下铁腕惩治了马陛等五百多罪大恶极的匪首,却并未对迪化认真地强攻过一次的林凤祥和左宗棠,在西线的刘昌林取得了布勒哈齐大捷之后,似乎对迪化围而不打的兴致也变得更浓了。

十一月九日,林凤祥和左宗棠再度对迪化城内的回暴军发出警告,为了确保天朝红军主力能够从迪化尽快地抽身,以便全力投入到驱逐沙俄入侵者的更伟大、更光荣的使命中去,限令城内守军十一月十二日之前,必须交出迪化城,或者主动离开迪化向天朝红军投诚。否则,一旦迪化城破,所有仍继续顽抗的守军人等不分官职大小,将一律都按照卖国罪,严惩不贷。

在对迪化的回暴军发出了这样的严厉警告之后,林凤祥和左宗棠竟然又把董福祥和祁宝相两部从迪化前线撤了下来,会同刘昌林部,跨越布勒哈齐河,拿下托可多,并再下晶河。

林凤祥和左宗棠当然没有以刘昌林所指挥的万余铁骑,要立即就去跟围困惠远城的沙俄及回暴联军硬干的意思,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只是想打造一个声势,借此来威吓那些还在惠远城下的敌人们,千万别再心存那种对惠远城锲而不舍的念头,帮那些仍在惠远城中坚持着的军民们减轻减轻负担。

当然,林凤祥和左宗棠之所以要耽搁在迪化城下近二十天的时间,他们也有他们的苦衷,那就是要为大军的继续西进,等待大量补给的到来。

果然,刘昌林、董福祥、祁宝相所造起来的巨大声势,立即就惊毛了彼得罗夫斯基,更吓坏了伊犁各地的那些回暴军们。

然而,当第二个噩耗传至伊犁的时候,本就被惊毛了的彼得罗夫斯基,已经连个再细细想想的机会都不敢再给自己,身后丢下一片狼藉,急匆匆地就逃离了伊犁。

此时的彼得罗夫斯基,果真是要去他曾经美好设想过的塔尔巴哈台,做继续地坚持吗?V

………【第三三七章得知任化邦部竟然在塔尔巴哈台城围困住了数千的沙俄鬼,刘昌林和董福祥、祁宝相等人立即兴奋异常】………

没错儿,彼得罗夫斯基是得赶紧要去塔尔巴哈台。不过,他这次赶去塔尔巴哈台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要进行他所设想过的那种背靠他的沙皇陛下的坚持,而是必须得赶紧去救火。

因为,本来是正在跟那位“大清国”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庆如,及塔尔巴哈台当地的一些“毛贼”的周旋中,一直就占有着上风的切尔尼亚耶夫和扎哈罗夫,竟联名给他发来了一封求援信,切尔尼亚耶夫上校的第二旅连同塔塔林诺夫的人马总计五千余人,突然遭受到了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太平红军主力的打击,并被彻底包围在了塔尔巴哈台城内。

据切尔尼亚耶夫和扎哈罗夫所称,围攻他们的太平红军不下数万,且火器极其犀利无比,尽管眼下他们还能坚持,但是如果得不到来自外界的强力而有效的支援,恐怕他们也支撑不了太久。

伊犁一时攻不下,那还说得过去,毕竟来日方长。

而倘若要是把已经牢牢攥在手里的塔尔巴哈台丢了,那可就不仅是难以面对他的沙皇陛下的问题了,即便对他自己,也都是难以交代。所以,彼得罗夫斯基对被困在塔尔巴哈台城里的切尔尼亚耶夫和扎哈罗夫,是势在必救。

话说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感到疑惑和不解。

因为,林凤祥和左宗棠的主力尚在迪化城外未动,所有向西前出的人马,也仅仅就是已经进至了晶河的刘昌林所指挥的红一方面军骑兵师、董福祥和祁宝相的第一民族军的两个师,人马至多万余。

难不成胆大包天的刘昌林又转道扑向了塔尔巴哈台?

非也。

其实,真正把切尔尼亚耶夫和扎哈罗夫围在了塔尔巴哈台城内的,那是由乌里雅苏台南下的任化邦和牛宏升所率领的红三十二军的主力。

原来,在太平天国政府豁达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经过奕、载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