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部分 (第1/4页)

的皇帝陛下理着几年来帝国的历程。

他无法更改皇帝陛下显然还在幻想着的以有限的战争来推动欧洲政治纷争最终和平解决的外交框架,克里米亚战争将要得到的结局,就是这样的一个产物。

昨天午餐的时候,林海丰已经给了他克里米亚最后谈判肯定能够达到的条件,即在巴黎签署一个《巴黎和约》,规定,俄国不得在黑海保存舰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继续维持领土的完整。

尽管布尔布隆也知道,这样的一个战争结果毕竟是以近十万法兰西士兵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却仅仅是一个在政治上兴许都是微不足道的声望。但是,这一结局对帝国皇帝来讲,鼓舞仍将是巨大的,因为俄国似乎开始受到了实实在在的遏制,而且巴黎也会再一次成为欧洲各国普遍接受的外交活动中心,皇帝本人也似乎就此成为了高人一等的欧洲仲裁者。

布尔布隆还知道,帝国皇帝之所以不想再继续和俄国人纠缠下去,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又想,或者是打算去为还在奥地利铁蹄下挣扎的“意大利独立运动做点儿什么”。

可是,这一切似乎根本都瞒不了那个擅长卜算的林委员。林委员在饭桌上玩笑似的给他的帝国卜算了一卦,他的皇帝陛下如果还是一如既往地执行他自己的所谓外交政策,那么,克里米亚半途而废,为意大利的付出也是同样的,未来的法撒联盟,中途依然是会被他的皇帝以“为了对意大利独立尽责,我违背欧洲意愿进行战争;一旦我国命运受到威胁,那么我就媾和”为由而停下来。不过,意大利的独立不会就此终止了,反倒是会更加顽强,这是一种必然。

“从根本上说,拿破仑三世的意大利政策,与克里米亚战争一样,最终产生的都是与其原先设想背道而驰的结果。对奥地利、对俄国,他的这样的遏制政策绝对不会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总而言之,我不认为你们的帝国在欧洲大陆这样的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好的结局,你们不过还是或多或少地在充当着英国人的小弟。当然,你们还有两个更大的潜在的敌人,一个现在还不起眼儿的普鲁士。而另外一个,是你们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盟友。后者也许更厉害。”

尽管最后林委员说他的这番话是醉话,可布尔布隆却不是这样的认为。他从那位林委员的“醉话”里,得到更多的是启示。他不再把自己放在一个单纯职业外交官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他前途还远大着呢。

帝国新组建了由两个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组成的近卫军,按照皇帝陛下的意愿,这只近卫军要完全装备上来自中国的真正快枪,成为欧陆第一的武装。

按照以前的约定,为了帮助帝国抢占印度市场,中法两国在广西的棉纺联合基地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还有……

这一切都不能停止下来。可一想起后来的杨秀清委员长那不容置疑的话,布尔布隆简直就头疼死了。

“公使先生,马沙利和阿礼国两位阁下来了。”

“哦?”布尔布隆眉头皱了起来,他们怎么一起来了?

………【第一六八章这是一个我们没有看懂的国家】………

也许是由于英国人在克里米亚的背叛,也许是阿礼国在这里种种不可恭维的勾当,布尔布隆现在一提到阿礼国就会有一种提防的心理。

阿礼国最近是又碰上头疼的事情了。

大英帝国与满清的条约到了该修约的时候了。随着与俄国人的提前秘密谈判,帝国内阁也许是感觉又有了在东方称雄的力量,一些人开始叫嚣着要重新整顿东方的秩序。什么是新的秩序?当然就是利益。

现在谁都知道,帝国拿在手里的那份《中英南京条约》已经完全成了废纸一张。

于是乎,围绕着利益的最大化,帝国内阁也就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是鉴于国内飞速膨胀的工业发展需要,尽可能与南方的天京政府修好,尽管是暂时的,但是帝国目前还需要这个大市场。另外一种则是坚持要洗雪皇家海军从前的耻辱,借助北方满清政府与俄国联合之际,趁南方政府大举北伐之际,全面进行武装干涉,在广东背后捅上一刀子,牵制南方政府,协助中俄联军扭转战局,进而达到完全消灭南方这个“万恶”政权的目的。

打仗是要本钱和最终利益的,持有第一种观点的人也并不是反对战争,问题是利益。

阿礼国没有想到自己会晋升,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他被晋升了。倒霉的原香港总督兼任驻满清中国公使鲍令,因为丢尽了大英帝国的颜面被革职,却把他这个同样也曾丢尽帝国面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