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谋取淮南 (第1/3页)

章武七年九月,诸葛亮率领主力退回南阳。

紫云山一战他仅仅以损失数千人的代价,大败曹军,俘虏万余,斩杀两万,可谓大获全胜。

携着这胜利的威势,大军浩浩荡荡回到南阳。

一时间南方大汉朝堂原本质疑诸葛亮的声音,一下子就被一扫而空,朝堂上的风言风语,几乎绝迹。

群臣向刘禅上表恭喜的奏折不计其数,再无人弹劾诸葛亮不懂军事。

诸葛亮让张飞和甘宁、吕常、吴懿等将领先驻守在宛城等地,自己与法正庞统徐庶等人回襄阳向刘禅复命。

九月下旬,一行人抵达了襄阳。

刘禅带着文武众臣亲自出城在码头迎接,庆祝诸葛亮的胜利归来。

满城百姓得到消息,蜂拥而至,挤满了整个码头。

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诸葛亮享受着明星般的待遇,一路护送到了襄阳皇宫。

直到进入皇宫内,众人才松了一口气。

百姓们实在是太热情了,知道诸葛亮打了胜仗,举城轰动。

沿途所过之处,可谓是人山人海,欢呼声不绝于耳,整个街市都沸腾不止,纵使有军队站岗,也阻止不了百姓的热情。

众人来到了皇宫内,刘禅高坐主位,请众人各自坐下,厅内诸多大臣脸上笑容洋溢,高兴不已。

刘禅笑道:“此番大胜,丞相大涨军威,恐怕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再次北伐了。”

“嗯。”

诸葛亮含笑地点点头道:“陛下,先帝之夙愿,臣一刻也不敢忘记,北伐道路漫漫,但还是要砥砺前行才是。”

刘禅又说道:“只是如今我们撤兵回南阳,是不是应该休养生息,国家大事还需要丞相。”

诸葛亮就说道:“确实要休养生息,不过臣打算前往宛城准备军务。”

“哦?”

刘禅惊讶道:“难道丞相打算明年就立即北伐吗?”

“不是。”

诸葛亮摇摇头道:“先帝将大业托付给臣,臣也不能懈怠,因而臣会在南阳积极整顿兵马,随时再次北上河南。”

刘禅担忧道:“可是国家政务,还需要丞相辅佐才是啊。”

这段时间没有诸葛亮在,刘禅是一个头比两个大,虽然也有马良、蒋琬、杨仪、尹默、费祎、董允、霍弋等人帮忙处理,但总归是不像以前那样,不需要他来管。

以前诸葛亮在的时候,不仅国家大事井井有条,连各地官员任命、兵马布置,也都是诸葛亮在处理,无需刘禅来考虑。

结果诸葛亮一走,刘禅这才知道管理一个国家有多麻烦。

大到官员任命安排、各地粮草税务征收、农民土地分配、全国死刑犯的审核、各地情报上传处置,小到仓库修建、道路维护、粮食播种甚至官员因为某些事情发生纠纷,都要找他来解决。

一时间刘禅头皮发麻,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等着诸葛亮回来,没想到诸葛亮又要去南阳,那他可怎么办?

诸葛亮就只好安抚道:“朝廷还有其它重臣,季常、公琰、威公、文伟等皆大才也,朝堂的事情,若是陛下有不能决议的地方,自然可以询问他们。”

“但是他们不能像丞相一样立即做出决断。”

刘禅找了个理由道:“何况他们有的时候意见也并不相同,朕也不知道该听谁的。唯有丞相做出的决断,才令人信服啊。”

“这”

诸葛亮皱起眉头,沈晨经常劝他不要太过操劳,做一件事的事情就专心做一件事情就好,别总想着所有大事小事全都包揽。

刘备驾崩之后,中路南阳主力就无人统帅,沈晨就举荐他承担起这个责任。

所以诸葛亮觉得如果要他亲自带兵北伐的话,那他自然要一直在军营里,否则若是不能训练士卒,紧抓军务,岂不是就变成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局面?

可现在刘禅又希望他能够处理政务,这就有点矛盾。

一时犹豫间。

刘禅想到了一个天才点子,他笑嘻嘻地说道:“反正宛城离襄阳也不远,丞相不如在宛城设丞相府,天下政务全都送往宛城去,丞相不就能够做决断了?”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因为宛城和汉水有淯水相连,坐船从宛城到襄阳也就两天,襄阳到宛城则要四五天时间。

更重要的是两地有信鸽基地相连,如果遇到紧急的事情,很快就能传递消息。

但诸葛亮又要管军务又要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