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部分 (第1/4页)

司徒平一大战了一百多合未分胜负,也让司徒平一赞叹不已。

此时的王竞尧基础已成,帐下人才济济,文有李天正、黎师诸人,武有铁残阳、司徒平一等将,拥兵正规军三万,异族部队五千,民兵八万,各类战船八十余条,背后又有李成为首的福建大商人、名流鼎力支持,雄居泉州、兴化,隐隐已成福建除朝廷外的第一势力。

这个时候的王竞尧,心中除了想着即将发生的大战以外,每天让他牵肠挂肚的还是成为鞑子俘虏的文天祥。按照历史记载,在文天祥被俘后没有多久,他就冒着危险从元军处逃了出来,继而投奔福建,继续着他的抗元大业。

文天祥来了以后,他的理念势必和自己的思想形成强烈冲突,甚至日后会和自己翻脸成仇。但这一切王竞尧现在并不想去多加考虑,象这种铮铮铁骨的忠义之士,正是汉人的骄傲。

自从张世杰、陆秀夫领兵抗敌之后,朝堂之上,杨镇、杨亮节和王竞尧的联系愈发频繁起来,这两兄弟在朝廷兴危存亡的关键时刻,想的并不是如何戮力抗敌,而是一门心思要稳固自己的势力,排除异己,手握重兵的王竞尧就成为了他们大力拉拢的对象。

杨太后对王竞尧也非常依恋,每日朝会结束之后,必要单独留下王竞尧,一切军政要务都相信询问过了王竞尧,而后才会在第二天作出决定。

这一点让姚家姐妹大为不满,姚楚菲很隐晦的提醒王竞尧,太后正值青春,出入太后后宫太多,只怕会惹起朝堂上下的闲言碎语。王竞尧倒并不在意,自己行得正,立得直,哪管他人对自己怎么评价?

“老大,天卫军全部准备完毕,随时可以开赴福州。”王竞尧一从太后处归来,等候已久的众将围上,司徒平一第一个说道。

王竞尧点点头:“命令众军枕戈待旦,观察战局,随时准备进入福州。对了,鞑子的领兵元帅张弘范颇有谋略,与他作战,你们都要加倍小心,”

这张弘范可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汉奸。字仲畴,河北涿州人,参加过襄阳、樊城之战,岁伯颜陷南宋首都临安,俘获五岁的宋恭帝和谢太后、全太后、众官僚和太学生,押送到大都,宋恭帝被元世祖废为瀛国公。张弘范因功被授予镇国上将军,任命为江东道宣慰使。

历史上的他,命令弟弟张弘正为前锋,俘获南宋丞相文天祥于五坡岭。崖山大战宋军惨败,陆秀夫背著幼主赵昺跳海而死后,张弘范在石壁上刻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而还,可谓无耻到了极点。后人鄙薄他,在前头模仿他的笔迹又添了个字,“宋张弘范灭宋于此”。

“张弘范,一狗尔!”新投奔王竞尧的岳崇焕冷冷地说道:“他日决战两军阵前,我必取他首级放到大人面前!”

王竞尧看着他这些忠勇热血的部下,胸中忽然豪气万千,他拔出铁血宝刀,说道:“让这些鞑子,让这些走狗们,看到我们汉人的铁血,让他们在我们的脚底颤抖吧。”

第九十八章 寿宁大战

祥兴元年,蒙古人以张弘范为汉军都元帅,率领水陆大军八万入侵福建,企图一战而将南宋刚刚复辟的朝廷全部剿灭。张弘范以其弟张弘正为先锋,兵锋直指福建。

元世祖对张弘范极为喜爱。在辞别元世祖的时候,张弘范请求“以蒙古信臣为首帅”,因为他深知此前无汉人统领蒙古军的先例,顾虑难以指挥,无法保证成功。但元世祖鉴于以往安丰之战中,“委任不专”,张弘范之父张柔与蒙古主将察罕捍格龃龉,以至“进退失据”的教训,断然决定把这次行动的指挥大权完全交付给他。为示信任还专门赐以尚方宝剑,并当面交代,“剑,汝之副也。不用命者,以此处之”。

张弘范是个死心塌地的汉奸,见元世祖如此信任自己,感激的连连磕头,发誓此战不剿灭南宋残余势力,决不回兵。

祥兴元年三月初八,蒙古大军先锋张弘正在寿宁与宋军相遇。此时张弘正率兵仅仅五千,而宋军为五万。宋军统制杜焦见优势在己,遂放弃地形优势,贸然出击。这一举动正中张弘正下怀,他当即命令精锐的一千蒙古骑兵在正中冲突,两翼步兵按兵不动。

蒙古骑兵都统制也不鲁花骁勇无比,带着千余骑兵在宋军阵中如入无人之境,把宋军好好的阵型搅得七零八落。杀伤数百名宋兵后,自己仅损十数骑。

在也不鲁花的冲击下,宋军军心浮动,杜焦被也不鲁花杀的心惊胆战,急忙命令全军撤退。谁知道此时,在后面的观战的张弘正,见机会已到,趁着宋军撤退时的慌乱,命令两翼步兵一齐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