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私拆公文,放到王竞尧的时代,那等于是窃取政府机密,在宋朝本是死罪一条,不过对于王竞尧这个来自现代,本身就胆大包天的人,他也没有什么好顾忌的。

信纸第一页写的全是些诸如常州被围,十万火急,请求文天祥速发援兵等等的话,但翻到第二页的时候,王竞尧冷汗立刻从额头上冒了出来。

这是封姚訔给文天祥的私人信件,最后署名的也不是什么自己的官号等等,而是写的“弟姚訔拜上”,但整封信中无一处不透露着重重杀机。

第四十四章 交 心

王竞尧看得紧紧咬住牙根,怒发冲冠,要不是怕吵醒了庙里的兄弟,只怕当场就要发作出来。他也知道姚訔看不上自己,但没有想到到了要把自己置之死地的地步。

这封信中写道:“王竞尧此人,胆识过人,临危不惧,于成功守住常州有莫大帮助。但其人虎狼之姿,其心深不可测,现虽无甚权柄,然久后必成朝廷隐患。弟以为,朝廷用人,当以‘忠义’二字为先,若岳武穆、韩臣良一类人物。以王竞尧为人观之,不出十年,当成曹孟德、王巨君一流,于朝廷大大不利。以弟愚见,能除则除之,不能除先用之,而后以王竞尧之性格,桀骜不驯,不服上官,随意可找一二借口杀之。弟与其人并恩怨,然为大宋计,为朝廷计,此人非杀不可……”

王竞尧本以为自己虽然和姚訔不和,但他还不至于想杀了自己,尤其是在突围前姚訔那番感人至深的肺腑之言,更让自己完全抛弃了和姚訔之间的那点芥蒂,尽心尽力的想为姚訔办事,为常州搬来救兵。

但万万没有想到,姚訔竟然是在利用自己,利用完后,还想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后快。若是自己死在鞑子的千军万马之中,倒也轰轰烈烈,但要是死在一代忠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手里,那自己成了什么?汉奸、还是卖国贼?

姚訔这人人是个大大的忠臣,可为什么就那么恨自己呢?居然把自己和曹操、王莽相提并论,这也未免太抬举自己了一点。

假设现在姚訔就在面前,王竞尧只想告诉他,自己一颗心只想着杀鞑子,挽救行将破碎的河山,挽救民族即将崩溃的文明,绝对没有其它任何的心思!

如果不是自己晚上睡不着,只怕自己将来死了都不知道原因。在外敌入侵面前,应该做的是万众一心,同心协力,戮力杀敌,为什么总喜欢内斗呢?

王竞尧慢慢的将第二页信纸撕得粉碎,在地上挖了个坑,将信纸埋了起来,然后将公文重新装进,细心地封好,重重地叹了口气。

“姚大人心里装的只有朝廷,只有常州的百姓。”忽然一条人影出现在了王竞尧的面前,轻轻地、但却无奈地说道:“你不要怪姚大人,一切他认为可能危害到朝廷的人,他都会想着办法除去,其实他和文山大人一样,都是我大宋的栋梁之才。”

王竞尧吃了一惊,抬头看去,见是陶亮不声不响的站在月色之下,有一些疲倦,有一些落寞地说出了那些话,显然自己私拆公文,销毁信件的举动全部落到了他的眼里。

陶亮在他身边坐下,说道:“大人,你不用害怕,这件事情我不会说出去的。其实,我是姚訔大人派到你身边监视你的,只要你有任何不轨的举动,就第一时间杀了你。”

“我早就知道了。”王竞尧忽然笑了一下:“姚訔大人莫名其妙的给我委派了个副营指挥使,摆明了就是不相信我。不过我看你这人不错,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个不是秘密的秘密呢?”

“不是为了你,是为了常州的十数万百姓。”陶亮淡淡地说道:“我们汉人比鞑子多的多,十个打一个也能赢了,可为什么一败再败,眼看着整个中原都要沦陷到鞑子的手里?襄阳一战,我们为什么会败?襄阳历来为朝廷军事重镇,城高池深,粮草充足,驻有重兵防守,鞑子虽然团团围困,但久战无功。甚至每当汉水上涨时,我军仍可由水路运送物资进城。只因贾似道怀有私心,久久不肯增发援兵,守将吕文焕亦有私心,以城而降,文天祥大人乃以‘罪魁’二字骂之。现在姚訔大人因为一己之见,必将你除之而后快,这岂不是自己乱了自己阵脚?我们汉人什么都不缺,勇敢善战的士兵,运筹帷幄的将军,只要能把这‘私心’二字抛掉,何愁鞑子不灭,何愁中原江山不能光复?大人,我虽是姚訔大人的亲信,但我也懂得国难之时,我们自己切切不可内斗不休,否则,否则你我都将成亡国之人!”

王竞尧这才知道原来“罪魁祸首”这几个字居然是文天祥大人说出来的,又听了陶亮的一番话,大是感动。一个民族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