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兵发北疆 (第1/3页)

好书推荐: 绝世武神录

秋风瑟瑟,洪波涌起,整整十万大军集结京城御街,从皇城宣德门一直排到了城南南薰门外。

整个汴京内外城,万人空巷,御街两旁也被前来观看的城内百姓塞的严严实实。

九月初九,重阳节,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也是北伐大军开拔之日。

距离中秋盛会还不足一月,宣德门前,又一次搭起了木台。只不过这一次站在台子上的,是这大宋朝的皇帝陛下赵匡胤。

此时的赵老大立于木台正中,虎目圆瞪,表情肃然,凝视着前方禁军将士。

整个军阵寂然无声,街道两旁看热闹的百姓更是不敢大声喧哗,只是偶尔与身边的同伴悄声说上一句。

整条大街在这肃然的气氛中仿佛是被凝固了一般,秋风拂落树叶,气氛更显凝重。

台子后面竖着一面大鼓,两侧还各有一只超长型的牛角号。简单的几件器乐,倒是远逊于中秋盛会时的百人伴奏团。

木台前方面向御街,街上一排排的禁军甲士向南延生,看不到尽头。

右后方站着的是各位朝中大小官员,个个微眯着双眼,闭目养神,静静等待。

最近这帮官员与赵老大的关系有点僵,从敕免在厢军脸上烫字这道诏令之后,关系就不太好了。

最近的几件大事,赵老大全都极强势的绕过了中书门下直接下诏,包括立储与亲征,一下子令君臣关系降至了冰点。

与文臣的反应截然相反的则是武将,一个个的,嗓门都比平时高了几分。

于是,这一通骚操作下来,最近这些日子的朝堂之上,每日比菜市场还热闹,以朝堂正中的锦毯为楚河汉界,以食指为矛,唾沫为箭,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起初,赵老大还是板着个脸,一言不发的看着双方群殴,渐渐的,竟也看出了兴致,这情景,与立国之初众大臣在朝堂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的场景倒是有些相似,不同之处就在于少了和谐二字。

说到和谐,木台左后方站着的此番北伐随行官员就要和谐许多了,不像明成祖那会的御驾亲征,要带上全套政府职能机构班子。

赵老大的御驾亲征相当随意,随行的文官只是一些书记官,起居郎,符宝郎之类的秘书型官员,王浩也被安排在了其中。

此时的他手上提了个公文包,立在众人之中显得格外突兀。

公文包是标准的后世常见样式,乃是专门找皮匠定制的,纯手工制作,真皮的。

前几天准备行李的时候,心里总感觉像是少了点什么,这事膈应在心里非常难受,最后才发现是少了一个公文包,出差手上怎能不拎一个公文包,双手空空的岂不成旅游了。

没有公文,拎着个空包也说不过去,从家里翻出俩简易夹随便往里一塞,也就像那么回事了。

此时的他正低声回答着几位同行官员好奇的提问,这也是目前后台唯一的一点动静了。

顺便推销了一下自己的这个小发明,起居郎符宝郎们却表示不屑,虽是芝麻小官,但也都是有各自的随从的,公文行李之类的用不着自己拿……

王浩心说,随从,老子也有,说出来吓死你们,一个是还了俗的和尚,背着根禅杖,另一个则是北汉刘无敌的独子杨延昭杨六郎!此番北伐你们所攻伐对象的敌国主帅的独子!

说到这随从杨延昭,王浩心里又是好一番提心吊胆,在出征队伍里藏了个敌方主帅的独子,这是在作死。

然而没办法,臭小子赖在家里不肯走了,说是要去见爹爹最后一面,作为自己前世心目中偶像级的人物,不答应不行呀,况且,看这北伐的阵仗,说不定还真是最后一面。

只得与臭小子约法三章。

一:没自己允许不得有任何私自举动。

二:万一果真亲见家父罹难,也不得暴露自己的身份。

三:不准图谋以行刺皇帝来挽回战局。

杨重光也当着杨延昭的面对王浩来了句狠的,“如若贤侄因内侄之事遭受牵连,重光愿自刎谢罪。”

临行时,臭小子还提议王浩出了边境后将他偷偷放回去,马上回以两个爆栗,老杨把你托付给老子,不是让你去送死的。

差不多辰时左右,在一系列简单的迷信活动之后,赵老大的声音终于在台上响起。

……

“自儿皇帝割幽云之地于契丹,致使骨肉罹难,纲常沦丧,至今已整整四十载。

多少将士血染边疆,多少忠魂埋骨他乡。我华夏故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