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乌合之众 (第1/1页)

又半年过去了,嬴政还是没有对外派兵,依旧再整顿内政,恢复民生。 这期间,项氏集团终于被嬴政所折服,彻底没有了别的心思。这使得项羽非常高兴。 秦国本来就重用法家,法家传人陆陆续续的涌入秦地,立院讲学,谋求官职。 道家之人本就知道道祖给秦国留下道德经是什么意思,而现在嬴政又求仙成功,这更加贴近道家修仙一途,这是在世的典范。 所以道家之人不断涌入秦地,建设道馆,广收门徒,宣讲道法。 儒家之人自然瞧不起法家,这两家在根本上就不可调和,儒家忠君思想在六国旧贵之中大为盛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他们的统治。 到此时,成功复辟的有楚国,齐国,赵国,燕国,陈胜吴广后继者建立的张楚,还有势力最大的刘邦集团建立的汉国。 又半年,西羌纠结西域五十万大军来犯,始皇帝派项羽帅十万大军前往抵御。 新六国之间维持着默契的平衡。汉国地处长江一代,不断向南攻伐东越,以扩大势力范围。 楚国则向南越进军,以求增加实力达到楚国巅峰。 燕国地处燕云、辽东一代,应付东胡、鲜卑等就很吃力,并不能继续扩张。 赵国是抵御秦国的先锋,一直以来不断的筑城,练兵,时刻都提心吊胆。 齐国是儒学圣地,虽然复辟时间较短,但也是空前团结,苦于地理限制,一直没有对外扩张,而是独尊儒术,这也更符合了儒家思想,有儒家鼎力相助,一时间倒是国力最强,民心可用。 只有张楚政权,可怜巴巴的守着三川郡、南阳郡、颍川郡三地,周围都是凶兽,整天提心吊胆的。 虽然六国签署了共同防御协定,可由于地域限制,自身发展困难,又没有地利,人和也一天天的消失。 有一些墨家之人,进入张楚帮忙守城,这给张楚政权算是增加了一丝信心。 又半年,嬴政所有的工作都在支援西域的战事,并没有对六国动一兵一卒。国内民生恢复,百姓富足。内政系统基本恢复。 墨家正式分离为两派,以墨黎为首的一派,正式出现在秦国视野,大批的顶尖工匠为秦国效力,而墨黎本人出任庭尉府都庭尉掌管全国刑狱。 这让法家之人非常不爽,总认为自己被墨家抢了饭碗。 墨分黑白,最是公平,由墨家执法也算是开了先河。 考虑到法家人的情绪,嬴政单开刑部,由法家之人掌管刑狱,庭尉府负责监察百官,和执行一些重大事件。 这一切归功于张勃送了墨黎昆仑剑与墨黎结下的缘分,两人的对话及后来的感触,也让墨黎下了决心。 另一部由墨殇带领的墨家之人选择了归隐,谁也不帮。 还有一部分墨家之人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冒顿在此期间,派人送信给嬴政,嬴政知道冒顿也觉醒了,此时才对北疆匈奴放心。有了冒顿,三五年以后北疆无忧。 张楚政权,因为墨家人的离开,最后的心理防线也崩溃了。而百姓早就看到了秦国的富强,所以有心归顺,张楚政权便递交了降书顺表。一时间五国震惊。 又半年,五国自感国力大增,组织起一百五十万联军分五路进攻秦国。此时,雁门郡、上郡、河东郡、三川郡、颍川郡、南阳郡等全线告急。 经过将近三年的发展,秦国也是国力大增,额外训练出了三十万能战精锐士兵,分派各地。所以面对五国联军,秦国也并不是很慌张。 而且三年来,昆仑之人下山的可不少,所以秦国的将军可是五国没法比的。 咸阳城里最出名的就是昆仑道观。道观里讲究缘分,只要你有缘,不管啥疑难杂症都药到病除。 道观之内有很多一看就知道值钱的东西,而道观之人看起来懒散不羁,手无缚鸡之力,有很多高手曾夜入道观就再也没出来。 而昆仑观则隐隐成了天下道门之首,所有道家之人若有闲暇,必入昆仑观问道。 道家修道之人流传着一句话,修道之人一生必然要入一次昆仑观,越早入观越早受益。 咸阳城两年的时间又扩大了一些,显得更加繁华了。 而在这繁华之下,是一些人躁动的心,还有一些敌国安插进来的间谍。 嬴政近三年之内之所以没有派兵,是因为他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很低,这个世界明显和他印象中的世界差别很大,差别不大的只是眼前。 而且在统治的势力范围内,并不是很稳定,只要出现一点纰漏,有可能就会出现大问题,所以他不敢用兵。 随着法家、道家、墨家的支持,国内的不稳定因素才陆陆续续减少。 即使这样,国内发生的刺杀重要官员的事件常有发生。 就拿刺杀张勃来说,三年的时间就被刺杀了九十多次。 若不是张勃武艺超群,又有大熊阿里奇护卫,换做普通官员、将领,还真是躲不过去。 这也主要是因为张勃并不总是在咸阳呆着,而且经常自己或者带着亲兵去各地闲逛。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