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抗旱方案 (第1/2页)

好书推荐: 得道长生

正月初九,也就是郑如健回到户县的第二天。这天,郑如健一早就去了上衙,投入到工作当中。当然,回到衙门,自然少不了县衙众人的一番关心和问候。

县衙人齐,也就开始正式讨论今年的抗旱事宜。经过一连三日的激烈讨论,才大致有了一个抗旱方案。

为了抗旱,今年户县首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修建水库储水和水渠灌溉农田。这些基建任务,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得去年年底的一些规划,因此而被搁置或者暂缓开工。

其次,在修建水库这些之前,县衙众人的任务就是,去劝导百姓腾出一些地来种植马铃薯和番薯这两种产量大的粮食。

就算真的出现干旱,到时用人力挑水淋个一两亩地,也不至于失收而使得大家没东西可吃。

再有就是那些大量养殖禽畜的村庄,如李家庄、崔家庄、赵梁村等,劝导他们要适量减少家禽养殖,尽量降低粮食的消耗,以备不时之需。

其四,县衙这边也要密切关注和实时调控粮价,将价格控制在一百五十文以内。五、必要时开放县衙粮仓赈灾。六、疏导和安抚百姓,防止发生恐慌和暴乱。七、巡防人员加大巡防力度和范围,及时阻止和调解村落之间因水源分配而发生群斗……

陆主簿的记事本上,足足写满五张纸,大项共有二十一项,细则共有一百八十九条。到时将会下发县衙众人,让大家一一参照执行。

过了上元节,得到了朝廷的允许后,卢县令也让人正式对外贴出告示。告知全县老百姓,今年或许会出现大旱一事。

其实就算卢县令不下令贴出告示,这件事,不少百姓也早已知晓。贴出的告示,也只不过是将事情明朗化,而不再是传言罢了。

相对城里百姓比较关注这一件事,城外各地村落的老百姓并没有多大的关注。一如往年那样,该翻地的时候翻地,该播秧苗的时候播秧苗。

对他们来说,前几年的饥荒经历,让大多数人都存着不少粮食。根本就不太担心会出现饿肚子的情况。

在卢县令召来各地里正、保长做疏导工作的时候,像崔里正更是拍着胸口承诺:“那怕今年全庄颗粒无收,我也可以保证我村庄族人,到明年秋收之时不会有人捱饿。”

百姓的淡定,也让县衙众人压力减轻了不少。当然,该要做的准备还是要做。如果真出现干旱,要求各里正、保长号召乡亲邻里要守望相助,共度难关。

卢县令更是承诺,事后,县衙会对各地抗旱有突出贡献的人进行嘉奖。

他更不忘记着重提醒,说了郑如健之前的提议,“大旱过后必有大涝”让大家到时在做好抗旱的同时要防止粮食被水浸。粮仓建议最好要离地面高出半丈,确保万无一失。

进入二月,冰雪融化后,除了原来就有的水库外,位于户县南面位置,选址好的五处水库随即同时开建。

不过,随着进入了是粮食赶种时期,能抽调的人手也逐渐少了起来。为了能够尽快开始储水,水库也采用分段递进式建造。虽然功夫是多了一些,但却可以尽快储到水的同时,也及够在一边继续建造。

需要人力方恨少,郑如健在去往督促建造水库的时候,看到路边几个农夫一起用牛翻田。又要用人拉牛,又要用人在后面推,他就想到,现在这个大夏朝还没有曲辕犁。

郑如健也随即叫来徐木匠和李家庄上唯一懂些少的李木头来,照着自己的图制造曲辕犁。同时也吩咐人到新城那边,去铁匠铺打造几个铁梨角和铁耙。

第二天中午,五副曲辕犁就制造了出来。郑如健更是亲自示范了一遍怎么用曲辕犁犁田。

只见一条条翻起的泥土,在郑如健扶着的曲辕犁后面显现了出来。节省人力的同时,速度更是快了许多。后面再用铁耙,将田里用水浸泡,犁过的泥土翻刮得稀烂。

大家兴奋激动之余,像卢县令、宋县丞、陆主簿就连自家负责农桑的廖管事也不由抱怨,郑驸马这么好的耕田工具,怎么现在才拿出来。

其实,这也不能怪郑如健。虽然他第一个落脚点是李家庄,但是除了开始种番薯、马铃薯、花生,用过锄头外,还真的没看过农夫是如何翻土种田。后面赚到钱了,李叔乃至整个李家庄也不会叫他一起去种田,也就更没机会见到过。

卢县令随即下令让工匠赶做曲辕犁的同时,也将一个曲辕犁赶忙送到了京城司农寺。

同样认识郑如健的大司农司农杨学谨试用过后,在户部尚书宇文新面前都不知对郑如健抱怨多少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