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她教三个班 (第1/2页)

“既然兴原城把城门关了,不让流民进城,那这些流民应该两三天内就能到清川县。” 唐一璇思索一番,语速极快的吩咐:“唐止,你带人在城外搭两个大棚,供流民歇脚。” 唐止问道:“也不让流民进城吗?” “不是。”唐一璇摇头:“先看看有多少人,然后安排大夫给流民看病,确定没有传染性疾病,再让流民进城。” “会有传染性疾病吗?” “大夫看过才知道有没有病。谨慎一点,是对全城的百姓负责。” 唐一璇不想好事变坏事,尤其是在医疗技术落后的古代,她交代道:“你先去忙吧,尽量在两天内搭起来。” “属下马上去办。” 唐止抱拳应道,转身离去。 唐一璇吩咐:“影六,以最快的速度回县衙。” “是,大人。” 影六驾着马车往县衙的方向赶去。 回到县衙,唐一璇脚步生风的朝县尉办公房走去。 眼下杜来德和崔玉书在忙着新学院的事,县衙里只有金县尉坐镇。 但金县尉不在办公房里。 唐一璇朝一个小官吏招了招手,待对方走近,她开口吩咐:“你看看金县尉在不在县衙,如果在,就让他来一趟勤勉堂。” 小官吏拱手应道:“好的,大人。” 唐一璇先回了自己的办公房。 她倒了一杯茶慢慢喝着。 从一开始,她就想着怎么增加清川县的人口,自然早就想过如何安置流民。 跟那些被骗了的男丁不一样,流民大多是携家带口,或是一整个村子迁移过来,为了方便管理,也为了让他们快速融入清川县,就需要将他们以家为单位,打散了分到各个村子里。 清川县只有十一个村落,地多,人特少。 等到这些村落变成一个个小镇时,清川县才是真正的壮大了。 傍晚时分,崔玉书回到县衙,便让随从去膳馆,然后把饭菜送到东花厅。 他已经知道流民的事了。 为了节省时间,他决定边说边吃饭。 唐一璇见他这么拼,不由得劝道:“表哥先吃饭吧,不着急。” “行,那你先看。”崔玉书开始大口吃饭。 崔玉书知道表弟有写计划书、做表格的习惯,于是今天和杜县丞商量分班时,做了一份表格出来,让人一目了然。 唐一璇看着清晰明了的表格颇为惊叹。 虽然这么说有点儿不妥,但崔玉书确实是个好学生,无论教他什么,他都学得很好,有时候还会举一反三,完成得非常出色。 这也许就是聪明人与普通人的区别。 总共有二十个班级。 七十个女学子分为两个班,十八班与十九班。其中两个六岁的小姑娘在二十班,该班级有三十四人,学子年龄都不超过七岁。 另外六百八十九个男学子,则分为十七个班级。 有一定基础的陈可善等上过书院的学子,都分在了一班和二班,每班四十五人。 七百人,只有九十个正儿八经的上过私塾。 唐一璇意外的觉得还可以。 毕竟是新学院,夫子也都是外边请来的,那些能供孩子读书考科举的家族,都有一定的见解与考量,还不至于听她一个初来乍到的新县令的几句话,就急吼吼的退学,一头扎进新学院。 在不知道好坏的情况下,不变才是最稳妥的做法。 当然,她不是在说陈可善他们傻。 他们之间打过交道,退学来新学院读书,完全是信任她。 唐一璇嘴角挂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陈可善在二班,班长是陈可昌,他大哥。 这应该不是巧合吧。 唐一璇抬眸看了一眼崔玉书,低头继续往下看。 大约一盏茶的功夫,崔玉书放下筷子,拿了手帕擦了擦嘴,便让随从把残羹剩饭都撤下去。 “其他夫子的课都安排好了,我想你每天最多也就半天时间去教数学,便安排你教一班、二班和十八班,你意下如何?” 教三个班还行。 但她不一定天天有空。 唐一璇思索过后,对他道:“一堂课要讲半个时辰,半天是可以教三个班,但讲的内容是一样的。” 崔玉书点头,等着他的下文。 唐一璇接着说:“如果将数学课放在大礼堂讲,三个班级同时上课,你认为行得通吗?” 崔玉书不得不提醒:“十八班都是女学子,班长是曹贵的外甥女褚宁兮,十四岁。班里与她同龄的还有不少。” 最后一句的意思是她们可以谈婚论嫁了。 如果和其他男子一起上课,恐会让人议论纷纷。更甚者,少年慕艾,若传出不好的话,对她们、对学院的名声,都不好听。 “我担心影响到你。”这才是崔玉书最担心的。 唐一璇皱眉。 “给女班上课的夫子是不是要全换成女子?” “杜县丞说他在找了,没找到合适的女夫子之前,先这么教学着吧。” 崔玉书今天和杜来德聊过女班,表面上杜来德赞同女子读书,但内心其实是反对的,只不过碍于表弟是县令,才没有表露出来。 崔玉书不告诉表弟,是杜来德只在心里想想,他对表弟还是忠心耿耿,没有二心。 可是杜来德找女夫子这件事,就足以让唐一璇明白他是怎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