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京城来喜讯 (第1/1页)

她很优秀,也很孝顺,可她终究不是她的璇姐儿啊。 璇姐儿才十六岁就离开了人世,崔氏闭上眼睛,一滴清泪滑下,她宁愿死的是自己,只要让璇姐儿活过来。 “那就不见了吧。” 说出这句话时,崔氏的心犹如刀割,痛入骨髓。 明明是她女儿的身体,里头却不是她女儿,天底下怎么会有如此荒谬之事,为什么偏偏发生在她女儿身上? 崔氏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便想尽快动身回清河。 经历了丧夫之痛后,又经历丧女之痛,崔氏整个人悲恸万分,显得暮气沉沉,一夜间,她仿佛老了十岁。 第二天早晨,崔氏吩咐孙嬷嬷收拾行装。 孙嬷嬷瞧着夫人神色哀戚,不禁担忧的询问:“夫人,您……” 崔氏淡声打断道:“不必多问,我许多年未回清河了,想回去看看。” 闻言,孙嬷嬷只得带着丫鬟们收拾行装。 知书小声对侍书说:“夫人今日就回清河,可是少爷还没回来呀,怎么办?” 侍书也不知道。 大约一个半时辰后,行装都收拾好了。 崔氏把侍书和知书叫到跟前。 “你们是跟着我回清河,还是想留下来?” 知书和侍书都愣住了。 见状,崔氏拿出她们的卖身契说:“这是你们的卖身契,都拿去吧。” 侍书吃惊道:“夫人,您不打算回来了吗?” 崔氏眼神闪了闪,又拿出一封信交给她:“玉书去府城了,他回来后,你把这封信交给他,我就不等他了。” 此时的崔玉书正在兴原城府衙里。 崔玉书没想到表弟出门一趟,还能派给他这么一个重活。 官员私自采矿,一旦查获要连累满门啊。 黄知府知道王达庸不似表面那么简单平庸,但从没想过他会大胆到私自开采银矿,还被唐县令给端掉了。 他放下证据,叹了口气:“你来迟了一步。” 崔玉书眼皮一跳:“知府大人,不知此话怎讲?” 黄知府皱眉道:“王达庸收到京城来的急信,被调去工部任职了。” 工部任职? 崔玉书眸子里闪过一抹精光,看来都被表弟料中了,王达庸抢了水车图的功劳,升官了。 黄知府接着道:“本官不知道他抢了唐县令的功劳,稍后会写奏折禀明水车图与私自采矿的事,概时朝廷对王达庸两罪并罚,算是还唐县令一个公道。” 崔玉书微愣,弯腰拱手:“多谢知府大人厚爱,只是有关水车图一事还请大人先瞒着,以免唐大人被调去京城任职,耽误了清川县的发展。” 嗯?黄知府眯了眯眼,仿若随口问道:“本官听闻清川县正在修路?” “是,唐大人说要想富,先修路。”崔玉书中规中矩的回道。 黄知府咀嚼着‘要想富先修路’六个字,过了一会,又问:“修路是用水泥对吗?” “是的。”崔玉书点头。 “挺不错的。”黄知府夸了一句,悠悠开口:“府城的路也要修一修了。” 崔玉书仿若没听懂一般,担忧的问道:“知府大人,不知如何安抚那些村民?唐大人这次明察暗访花费较大,县衙都快揭不开锅了。” 黄知府听得一愣,这是问他要银子吗? 崔玉书又说:“原本想着王通判犯了这么大的罪,抄家是肯定的,可以拿些银子出来安抚老百姓,县衙也能得些奖赏……” 抄家啊! 王达庸这厮肯定有不少好东西。 黄知府立刻把黄明叫进来,吩咐他带人抄了王家。 黄明离开后,黄知府这才对崔玉书说:“王家还有女眷在,本官会派人护送她们进京,由皇上定夺。” 崔玉书拱手一礼道:“一切听从知府大人安排。” 当天下午,崔玉书带着三百两银子离开府城,连夜赶回清川县。 这些银子必须安抚好那些村民,以及死去的村民们的家属,剩下的才是县衙的。 但还能剩下吗? 不往里面倒贴就不错了。 “唉。”崔玉书苦笑一声,希望表弟不会怪他没用。 ??? 早晨,清川县的城门口。 许多百姓正在排队等着入城,远远的看见一辆马车驶来,还有骑马的护卫,以及一片衣衫褴褛的男丁们。 百姓们不知道马车里是什么人,但看那些男丁凄惨的样子,三三两两的议论着。 唐一璇吩咐影六把马车停在一旁,让百姓们先入城。 守城的士兵看见卫腾,立刻跑过来,得知马车里的人是县令大人,连忙抱拳行礼。 “小的参见大人。” 士兵激动的说:“大人,小的这就安排您先进城……” 唐一璇掀开帷幔看着他:“免礼。不必打扰百姓,去做事吧。” 士兵脸色一白:“是,大人。” 唐一璇看着他回到岗位上就放下了帷幔。 等百姓们进城后,唐一璇的马车动了,他们这么多人进城,一下就引来了诸多好奇的目光。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