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1章 教化,阳谋的延续 (第1/1页)

好书推荐: 本命三国

第2880章 教化,阳谋的延续 玉门关,将作为羌人的一个分界点。 也是一个隐蔽的分解之处。 阿颉刹懵懵懂懂,不明就里,但是因为斐潜的一声『妇翁』,便是喜滋滋的听话照做。 贾诩一直默不作声在一旁看着,等到阿颉刹下去之后,才站到了斐潜身侧,低声说了一句,『主公此举,深蕴教化之道。』 斐潜对待阿颉刹态度和蔼,言辞尊敬,其实就是为了『教化』。不会有人认为斐潜对于阿颉刹称呼上好一些,就等同于亲善羌人,成为了汉人的叛徒吧?当然,山东那帮别有用心之人,说不得还真可能跳出来以此攻击斐潜,表示斐潜认贼作父,败坏人伦,恶心得就像是他们最不喜欢的阿堵物一样。 这一套模式,传承于秦国。 别管是六国的奴隶,还是西戎的牧民,只要是有利于秦国的,秦王不惜倒履相迎,谦逊得像个孙子。而那些天天摆架子的山东之辈,看不起这个,批评着那个,鼻孔都对着天上的六国士族子弟,即便是架子不倒,又有什么用呢? 贾诩不是傻子,所以自然心眼通明。 毕竟按照贾诩之前的习惯,别说真的有些亲属关系了,即便是没有亲属关系,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叫几声的…… 斐潜笑笑。 斐潜知晓这种手段瞒贾诩不过。其实未必是贾诩想不到这些事情,而是这些事情只有斐潜才有资格做出决定,然后可以直接执行。 这就是上位者的责任。 有些事情斐潜可以偷懒,让贾诩,或是庞统,或是其他什么人看着办,但是『看着办』的事情,有可能是看着斐潜的意思办,也有可能是看着办事的那个人的意思办,就像是有些国策,明明出发点是好的,办着办着就变成了恶政,在过程当中少不了这『看着办』三个字。 上面不说清楚,下面就有了做糊涂账的机会。 经常有些傻子会说华夏泱泱大国,多得都是人,但是实际上,华夏自古以来都缺人口。 之所以要控制人口,是因为早期养不活,而后期则是被一些坏心眼的搞成了谋利的手段,并且这同样也是华夏的传统,就是什么政策下来,下面的官吏总能想到捞钱的漏洞,即便是没漏洞也可以创造漏洞硬捞。 大汉早些年,同样也是用过羌人为兵。 董卓也同样用过。 早期的羌人,没有经过教化,也没有针对于羌人的兵卒统属问题有什么研究,仅仅是单纯的招募而已,现在就不一样了。 毕竟时代变化了,尤其是有斐潜这么一个家伙在其中搅和着。 即便是因为环境,因为时事,无法确切的对于相应的律法进行明确,但是也不能一味的模糊,甚至有意回避。律法是保护社会最底层的良善,而不是让有些人借着律法的幌子搞事情。即便是有时候需要程序上的正义,但是也不能一味为了和稀泥而程序正义。 比如后世诟病已久的交通法规的某些保护弱势的律法,确实是为了为了让强势的一方在律法之下进行主动性的避让弱势方,保护弱势方的利益,但是如果已经明显进行了一定的避让,结果还要为了程序上的正义在和稀泥,搞出什么两秒预判,就自然会引起相当多的不满了。 伟人有云,忌讳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只可惜大多数官吏都为了自己省事而搞一刀切。 华夏要扩大,这种胡人和汉人之间的矛盾还会更多,大汉国家律法和胡人部落风俗之间的冲突也会随着双方的不断接触而有更多的摩擦,这就需要有沟通的渠道和相应的律法。 不管是之前的南匈奴,还是羌人部落,亦或是现在要面对的西域邦国,都是一个变化的过程,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策略当然也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南匈奴已经势弱,就可以包围分割,分化和吞噬,以一种相对强势的态度进行压迫,挑动其纷争,使得南匈奴进一步的弱化。 羌人和南匈奴有所不同。 就像是斐潜当下对于阿颉刹的安排。 在经过这一次的萃取之后,那些勇于开拓,有野心的羌人就会和普通的,没有什么野心的羌人分离开来,而随着这样的过程持续,留下的羌人就渐渐会变得不再有攻击性…… 斐潜的这一声『妇翁』,以及对于这些参战的羌人的特别待遇,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斐潜付出了一些名号啊,待遇啊,物资啊等等,但是实际上从大战略上来说,一点都不亏。 西域邦国相对在外,就自然以渗透和萃取为主,不急于一口吞下,而是从小部分人开始转变教化更为妥当。 『此事过后,羌兵归汉,便是有了定例。』贾诩缓缓的说道,『胡兵,先当脱其胡,离其兵,方可谓民教化。』 简单来说,就是削军权。 悄无声息,温吞如水,却又是锐利如刀。 斐潜点头说道:『华夏衣冠之,衣冠华夏之。这阿颉刹之衣袍所变,可是文和之所用乎?』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