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招生问题 (第1/1页)

经历了堂会的小插曲之后,马车赶往广场酒店。 陆时办理入住。 这之后,他吃过午饭,哥伦比亚大学的校长巴特勒就找上门来了,邀请他一齐到学校逛逛,看看新闻学院的建设如何。 陆时赴美本就为了交流,自然答允。 加上古德曼,三人乘马车前往。 哥大位于曼哈顿的上西区, 校园距离中央公园只有数个街区的距离,毗邻哈莱姆河,景致十分美丽。 校园内,古老的建筑林立,散发出浓厚的历史与学术气息, 绿树成荫的小道旁,学生们或悠闲地漫步,或坐在长椅上讨论深奥的学术问题。 巴特勒引着陆时前进, “陆教授,自从决心建立新闻学院,约瑟夫就跟变了个人似的,精神衰弱都好了不少,每天竟然能工作三个小时以上,实在难得。” 他说的是约瑟夫·普利策, 普利策因为精神衰弱,甚至无法接受任何噪音,不得不住在一艘顶级隔音的游艇,在海上四处飘荡。 没想到,工作还能治病。 陆时好奇, “关键是学生们。他们对新闻学院是怎么看的?” 巴特勒表情微微变了,低声道:“你知道的,新闻学是新兴学科,公共课倒还好说,专业课根本没有相应的师资。出于无奈,我只能让约瑟夫帮忙请业内人士。” “啧……” 陆时咋舌,也知道对方的为难之处了。 所谓“业内人士”,必然是记者、编辑、出版商之流, 这些人在考入哥大的天之骄子眼中,学识并不高,现在摇身一变成为教授,确实让人有些难以接受。 陆时说:“我大概能猜到。” 巴特勒笑笑, “其实,美国算不那么保守的了。普利策推荐了布莱女士,也只有少部分学生反对。” 两人聊着,来到新闻学院前。 那并不是一幢新修的建筑, 阳光透过古老的窗户洒在走廊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巴特勒介绍道:“时间紧迫,我们启用了旧校舍。” 陆时说:“这样也挺好,显得有底蕴。” 他们走进了大门, 装修已进入收尾阶段, 墙角堆放着各式各样没用完的建材,从木板到瓷砖、从油漆到五金件,每一样都杂乱无章地摆放着。 不远处,普利策正和一名女士聊着天。 巴特勒上前, “约瑟夫!看,这是谁!” 普利策回过头,双眼一亮,给陆时来了个美式拥抱, “陆教授,你总算来了!” 之后又和古德曼握手, 这段时间,都是古德曼负责对接,两人早已相熟。 普利策又介绍了那位女士, “内莉·布莱,记者。” 他在收购《纽约世界报》后,招募了布莱, 布莱也是能干, 她的文章,一方面抨击丑恶现象、一方面倡导社会改革,靠着煽情和对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针砭时弊,让报纸销量大爆。 普利策打趣着说:“陆教授,你现在过来,还能指导一下招生工作。等到了夏末,可就晚咯~” 陆时好奇道:“新闻学院的预招生不乐观?” 各国的招生流程不尽相同, 一般地,美国高校需要学生先提交申请材料, 像什么申请表、个人陈述、推荐信…… 表面上,是学生有求于学校。 但因为一个人可以被多所学校同时录取,不存在“专业服从调剂,不服从就掉档”的现象, 所以,本质上是一种双向选择。 普利策现在担心的是,他们出钱出力,热火朝天地把新闻学院搞起来, 结果,没人申请, 那可就十分尴尬了。 他眼巴巴地看着陆时,问道:“陆教授,关于招生的事,你是怎么想的?” “啊这……” 陆时挠头, “我只熟悉英国高校的流程啊。” 普利策没开口,旁边的巴特勒却是先说道:“陆教授,这你就过于谦虚了。当初我们讨论新闻算不算科学,担心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变成卖弄文字的人,你就出谋划策过。” 当时,陆时想的办法是要求新闻学院毕业生的双学位比率, 还给出了一个很离谱的数字: 80%。 这样的话,学生们不只学新闻,还要对某个专业或行业有深入了解。 有专业知识,就可以支撑起有深度的文章,自然也就能避免“卖弄文字”了。 陆时两手一摊, “还要让我想类似的方法啊?那我铁定被学生骂死!” 巴特勒说道:“也是为了学生们好嘛~年轻吃苦,进入社会才不会遭罪。到时候,他们自然能理解你的良苦用心。” 普利策也在旁边点头, “所以说,还是陆教授有身为老师的觉悟。苦一苦学生,骂名他来担。” 陆时:“……” “好好好,这么玩是吧?” 普利策嘿嘿一笑。 能看得出来,这老哥因为最近工作比较舒心,焦虑症好了不少,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