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我是替我爷爷说的 (第1/1页)

庄生晓梦…… 柏格森在心里念叨着,拿出了笔记本, “陆爵士,你能再说一遍吗?” 陆时便把庄生晓梦的典故重复一遍。 柏格森提笔记录。 玛格丽塔掩唇偷笑, “老师,你又多了一个学生。” 陆时见怪不该,早就已经习惯了。 他提示道:“柏格森先生,没必要妄自菲薄,因为西方也有类似的寓言。我没记错的话,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似乎就有。” 柏格森沉吟, “你说的是洞穴寓言?” 寓言的大意是: 一群囚犯生活在洞穴中,手脚被捆住,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前面是一堵墙,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于是,他们在墙上看到自己和事物的影子,认为影子是真实的,直到有人爬出了洞穴,才发现了真实世界。 柏格森说:“我认为,跟庄生晓梦还是有些区别的。《理想国》会提到洞穴寓言,本质是揭示通过主观和客观经验,能形成一种自我认知意识。” 他的总结很专业, 陆时耸耸肩, “好吧,我只是举例。” 他想了想,又问:“那么,笛卡尔的魔鬼呢?” 勒内·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中讲述了一个大胆的寓言: 假设尘世之外存在着一位魔鬼,尽其所能地创造了一个梦境欺骗着正在睡眠的笛卡尔,构造了一个在自己大脑看来完全真实的梦中世界, 甚至于在这个梦境之中,魔鬼还给笛卡尔伪造了一幅完整的“身体”, 手臂、眼睛、肉体、鲜血乃至于感官…… 没有一样不像是真的。 该如何区分真实和幻象呢? 笛卡尔也是法国人,柏格森当然是了解的。 他沉吟片刻, “确实,这个寓言和缸中之脑、庄生晓梦在内核上别无二致。我之前曾读到过,只是……” 后面的话没有说出口。 陆时好奇, “只是什么?” 柏格森皱眉道:“我感到奇怪,为什么读完《缸中之脑》,我会产生深刻的思考,而读完《第一哲学沉思录》则没有呢?” 陆时笑, “这就是和学术着作的区别。而且,读《第一哲学沉思录》的时候,你年龄应该不大吧?” 柏格森点头, “似乎确实如此。” 读时,人不见得在“休息”,思维可能远比想象中要活跃; 相对地,读教科书时,人不见得在“努力”,思维可能远比想象中要懒惰。 所以,对于自控力弱的儿童,才会提倡寓教于乐的方法, 否则就只能无聊地重复,事倍功半。 柏格森说道:“陆爵士,从你举出的例子不难看出,你是一个博闻强识的人。更关键的是,博闻强识还给你带来了哲学思考。我相信,正是这些思考,才促生了《缸中之脑》这样的作品。” 听着像是恭维,实为真心夸赞。 陆时摆手, “我们还是聊回正题吧。” 柏格森从谏如流,思考片刻后好奇地问:“话说回来,这个思想实验能破解吗?” 陆时沉思。 在希拉里·普特南的着作中,对缸中之脑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只是,他的说明很书面,不太容易用语言表述。 没想到,旁边的玛格丽塔说道:“破解缸中之脑吗?恐怕没什么办法吧~” 柏格森好奇, “这位小姐是?” 他观察玛格丽塔,发现她干练而雍容,实在不好猜身份。 公主殿下嘴角勾起, “我是陆教授的学生。” “啊……” 柏格森了然, “原来是陆教授的学生。呵呵,那就难怪了。” 他看陆时,露出一个男人都懂的表情, 心想,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陆爵士还是明白如何做好学术的。 柏格森又追问:“小姐,我该怎么称呼你?” 玛格丽塔用手指轻点着下巴, “或许,伱可以叫我莱奥波尔迪娜小姐?” “噗!” 柏格森当场喷了,赶紧捂住嘴,随后用手帕擦拭掌心。 他说道:“原来你……我还是称呼你为‘殿下’吧~” 玛格丽塔回答:“也行。” 柏格森:“……” 老老实实闭上嘴,省得多说多错。 陆时笑道:“好了,公主殿下,我们还是聊刚才的正事儿吧。你说缸中之脑破解不了,是为什么?” 玛格丽塔看向柏格森, “能借我笔记本一用吗?” “当然。” 柏格森递出笔记本。 玛格丽塔说:“笔记本是无法区分自己正被手指翻动,还是被风吹着翻动。” 她走到大厅的窗边,将笔记本摊开在窗台, “你们看。” 说完便开始用手指翻阅笔记本。 忽然,一阵秋风吹来, 她抽回了手, 但笔记本还是翻了几页,这才停下。 玛格丽塔解释: “从手指切换到风的那一刻,笔记本翻页的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简直就像人的大脑被切下来放到缸里一样。但是,笔记本很淡定,什么也没感觉到,该怎么翻页就怎么翻页,这多神奇。”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