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糟糠之妻之死(11)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究极原创世纪

已经有数百人有了瘟疫的初步状况,发烧,全身无力,身上出红疹。而且衣食无着。由于周朝的统治刚开始,基层官员用的还是前朝的。

苏瑾歌先斩杀了几个贪污受贿克扣百姓的贪官,用雷霆手段震慑了当地官场之后,她发布的命令执行力度果然好了许多。

肃清官场之后救灾上了正轨,当地的大户也开始开仓放粮,或在城门口施粥。

苏瑾歌找出捐献数额最大的,求皇上赏赐了忠义之士的匾额。有了金字招牌,大户们的捐献热情纷纷上涨。

加上药材和粮食到的及时,大家不必为饥饿发愁,疾病也得到了控制。虽然还会哭自己死去的亲人和财产,但灾区的气氛并不颓靡。

苏瑾歌还加强了对灾区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全国各地都在关注他们。说有江南送来的米,云南送来的药,河北河南送来的棉花和布。周朝的人都关心他们,希望他们能振作起来。

逝者已矣,未来的日子还是要过的。

各地的邸报实时报道了灾区情况,通过这个渠道,苏瑾歌组织了全国性的捐款。

她这个女官早就传遍了周朝各地,再加上是地震这样的大事件,各地纷纷慷慨解囊,苏瑾歌赈灾的好一部分钱财都没有用国库里的。

受灾地区民众情绪也逐渐恢复,灾难期间涌现的仁人义士,苏瑾歌也适当给了嘉奖。

通过地震这件事情还加强了周朝的民族凝聚力。

全国各地支援受灾地区的新闻已经在各地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头一次感觉到这个朝廷是实实在在做好事的。

他们很有同理心,想着受灾地区在朝廷的组织下全国都帮助他们,因而很快解决了危机。听说今年地震灾后死的人都很少呢。万一某一天他们也遭灾了,朝廷会不会也组织全国的人帮助他们?

不像前朝,皇帝昏庸无道,只管自己建楼阁建园子,哪里管百姓受灾?哪里管百姓饿死?

苏大人是个好官,皇帝是好皇帝。

苏瑾歌的事迹被编成了话本在京城的酒楼被广泛传颂。

同时被广泛传颂的还有皇帝的仁德与慧眼识珠。

若不是皇帝力排众议让苏瑾歌当了官,一场地震的灾难会延续很长时间,有时候瘟疫能让一城的人死光。

之前的三年赋税再加上这次救灾能力展现在广大群众的面前,再也没有百姓说她做官不应该了。

之前皇帝说满朝堂的男人还比不上一个女人的,那些官员还颇为不服,觉得像苏瑾歌这种谄媚逢迎的官员,他们才不屑与之为伍。

没想到,人家这么简单就把地震的事解决了。

既没有流窜到到其他城市的灾民,也没有地震过后瘟疫横生,遍地饥馁的惨象。有点理智的官员都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巧合。

苏瑾歌回来复命,发现好多官员悄然转变了对她的态度。

皇帝也对她大加赞赏,赏赐众多财物。

苏瑾歌突然就想,做官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不是为了权力,就让她为这天下的百姓真真切切的做一次好官。

反正距她死亡也只有半年时间了。

苏瑾歌送还天子剑的时候,皇上说天子剑暂时保存在她那里,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大家单知道皇帝对苏瑾歌恩宠,但不知道皇帝对苏瑾歌这么恩宠。

历朝历代有皇帝信物的人莫不是劳苦功高,德高望重之人。

苏瑾歌这个当上官还没几个月的人,还是一个女人,拿着天子剑实在说不过去。

赈灾的事情,皇上只骂了一句就再无生声息。官员们都以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因此胆子又大了,上书说苏瑾歌资历不足,不足以拿天子剑。

皇帝看了一眼苏瑾歌,苏瑾歌明白皇帝这是让她自己解决。

苏瑾歌还没怕过谁。

她直接就把矛头对准了叫得最凶的那个人。

不巧,又是个言官。

看着一脸清高倔强,一副我说的都是为皇帝好,我是在尽职尽忠,我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忠臣,不屑于你们这些佞臣为伍的高傲样子。

苏瑾歌笑了,还是熟悉的开头:“敢问这位大人可有寸功?”

大人们推陈出新努力研究,已经得到了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

言官不屑的瞥她一眼,就列举出了自己在朝堂上劝谏皇帝的几十条建议。

又说从这几件事可以避免皇上奢侈,避免皇上享乐,避免皇上亲贤远佞,避免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