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拯救七零小知青(1) (第1/2页)

“妈!我不去!去了一辈子回不来,你们怎么那么狠心?”

天还没亮,纺织厂家属院二楼就传来激烈的争吵,房子不隔音,一栋楼里住着的邻居都见怪不怪,自从国家大规模安排知青下乡的消息传来,哪一户没有这样的烦恼啊。

从六八年开始,知青下乡已经是全国『性』的事件,领导发表了关于知青下乡的文章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成为知识青年建设农村的口号,前几年一些初高中毕业生城镇无业青年倒真是为了建设农村而满怀激情的放弃城市户口下乡『插』队。

国家提供车旅费,知青安置费一百三到二百五不等,每月提供四十五斤粮食和九块工资。知青在乡下和农民一起劳动,虽然苦,但是干劲十足。

可渐渐的,知青下乡成为强制任务,知清办为了完成指标,规定每户两个子女以上的必须有一人下乡,这可掀起轩然大波了。

跟农村生活比,城里人可是掉进了福窝,从早先下乡探路的知青信中也能窥到乡下的艰苦。吃不好住不好,一点精神娱乐都没有,这也就罢了。听说在乡下干活有知青干到哭也干不完,都是城里五指不沾阳春水的娇惯学生,哪里知道干活干到哭的滋味。

更让人害怕的是,下乡就意味着你要在农村干一辈子的活,永远也回不到城里。

很多人知道知青下乡的真实的艰苦生活,那种热情就消退了很多,可是又不得不下乡。家里兄弟姐妹多的就经常爆发争吵。像苏家这样的,也不罕见。

苏瑾歌躺在被窝里听到外面二姐和妈争吵的声音有些无奈。这样的场景已经发生许多次了。家里有四个孩子,大姐苏瑾玥,二十五,高中毕业后考上了纺织厂的正式工,现在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

大哥苏瑾瑜,十八岁,顶了母亲的班在纺织厂工作。二姐苏瑾竹,十七岁,初中刚毕业。她就是老幺,今年十三,上学上的早,现在是初二。

本来家里苏父苏母都是双职工,养四个孩子就有些艰难,大姐出嫁,大哥毕业后生活才好过一点。二姐和她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大哥刚毕业就顶了母亲的工作,苏瑾歌又年幼,下乡的只有二姐了。

二姐深恨父母偏心,大哥只比她大一岁,火急火燎的顶了妈的工作不就是不想下乡『逼』她下乡嘛。不甘心以后一辈子成为老农民,她奋力抗争,和家里吵了几架。

苏瑾瑜很愧疚,想要把工作让给苏瑾竹,遭到了苏『奶』『奶』的激烈反对,一家子好不容易把苏父供成城里人,又娶了城里媳『妇』。眼看就要在城里扎根,工作让给丫头片子,她大孙子怎么办?

“竹丫头从小就好强,自己学习不好还怨爹妈偏心,搁我们乡下,都十七的大姑娘了孩子都有两三个了。你说不想下乡?有本事也自己考试端上铁饭碗!抢你哥的算什么本事?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我今天话就撂到这儿,谁也不准把工作让给她,多读了几年书就想蹬鼻子上脸,美的她!”

苏『奶』『奶』坚决不同意,苏父是家里的顶梁柱,苏瑾瑜是传宗接代的宝贝孙子,可不就是苏瑾竹倒霉吗?

苏瑾竹心凉了,抗争无效之下尽快处了个对象说要结婚,这样家里就只能苏瑾歌和苏瑾瑜下乡了。苏父苏母和苏『奶』『奶』气的发狂,说她是要让瑾歌死啊!

乡下的活成年人都吃不消,更别说一个孩子了。

苏母怀疑苏瑾竹对象是假的,本来还想着她下乡有点怜惜,可苏瑾竹这么多天又是吵架又是处对象,家里人都筋疲力尽。就让苏瑾竹收拾行李别出幺蛾子。

苏瑾竹心凉了,一醒来看到地上的行礼更加愤怒,东西一摔就和苏母吵起来了。

“你们就是偏心!”她一擦眼泪,眼中含恨:“大姐是第一个孩子受宠,大哥是男孩儿,小妹是老幺,就我一个是捡来的?!家里就我穿旧衣服,拿哥姐不要的东西,家里三个鸡蛋从来都是让他们三个吃,家务活我干,如今连下乡也要我去!

就我一个不值钱的是不是?!我说不想下乡你们不让,让我自己想办法,我都想好办法了你们还是说不行!我不在这个家里过了还不行吗!”

“可你妹子才十三岁,她去了乡下怎么吃的了苦,竹,算妈求你了,以后家里的肉票布票不给他们做衣服都给你邮过去,国家给三百块安家费,除了苦点累点也没啥,再过两年,让你爸给你找关系调回城里,你就当为了妈,忍这两年不行吗?”

苏母老泪纵横,要说下乡,她哪个孩子都不忍心,可瑾竹从小能吃苦,老幺又太小,只好委屈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