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八章 饥饿危机(16) (第1/2页)

读的是文言文,大意就是宋国姜国两国接壤,友好的邻居关系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曾经互相扶持经过多少大风大浪,宋国发达以后依然重视这种关系,帮助姜国赶跑不少次外敌,没想到姜国国力微弱,品德也逐渐低下,曾和宋国的敌人眉来眼去,两处逢迎。

大大伤害了宋国人的感情,上次姜国遇到灭国危机,是宋国不远千里出动数万大军赶跑敌人。姜国国君感激涕零,曾亲自给支援姜国的将军牵马,并说路途遥远,无法当面感激宋国国君,只能奉上若干财物让将军表达情意。

如今不过一年时间,宋国为姜国浴血奋战的血液还未干透,姜国已经背信弃义。又说纵观一二百年间宋姜两国关系,宋国从来没有对不起张国的时候。反而是姜国一直背信弃义,鼠目寸光,为了些许钱财不顾两国盟约,实在不知羞耻!

苏瑾歌面上做出凝重愧疚的表情,其实心里不屑一顾。姜国是小国,宋国是大国,小国要在大国夹缝之间生存,少不得要两处讨好。你宋国想要姜国对你俯首帖耳,旗帜鲜明的站在你这一边儿也行啊。你怎么保证姜国的安全?

宋国不好惹,郎国就好惹了?

宋国以文化名扬四海,向来是各国向往的文化之都。但朗国的铁骑也不是吃素的。姜国地理位置不好,常年受宋国剥削朗国劫掠,留不住人经济就发展不起来,没钱怎么武装军队。宋国又常年压榨姜国钱财,姜国只有加税剥削百姓,这就形成了死循环,姜国越来越弱。

宋国也需要姜国作为朗国进犯的地理缓冲,几次出兵保护姜国哪次不是要姜国大出血?真金白银的请你出兵,谁也不欠谁,宋国凭啥站在道德制高点?

不过就是岁贡延缓,做了这么长时间生意,都不能通融一下?做生意就要细水长流。宋国的岁贡数量之大,大到姜国为此缩减军队。大到她作为公主一年也吃不到一次肉。

因为宋国喜欢姜国的柿子,宋国王室要求的贡品中,就有一年柿子十万斤。为了上供的十万斤柿子,姜国需要一年送过去五十万斤,这样才能保证完好的柿子足够数量。为了这些柿子,姜国街头巷尾拔了杨树柳树榆树,全部种成了柿子。

因为柿子树,姜国的桑树数量稀少,丝织业得不到发展。连皇室穿丝绸都不容易,更别说百姓了。因此姜国人服饰比不上其余国家,被人鄙视。

姜国的特产大多被宋国要求上供,本来不多的人力还要分散到忙活贡品上,土地少人耕种,国内十之七八的人都吃不饱。

宋国对姜国来说,相对于保护者的名称,还不如说是吸尽民脂民膏的毒瘤。还不如干脆一点把姜国收为郡县,那样姜国人也不用为凑够给你们的供奉卖儿卖女了。

苏瑾歌心里吐槽,悄悄转眼看到小皇子握着拳头眼眶发红,一看就是愤恨又无力又愧疚,苏瑾歌悄悄拉他袖子让他整理一下情绪。

小皇子作为正宗的姜国皇室子弟,国家荣誉感真的很强烈啊。

太监读完旨意肃立一旁,就有官员上书还不如杀了两个质子质女,让姜国看看违逆宋国的危害。

小皇子狠狠的看了那官员一眼,拉着苏瑾歌跪下了。

苏瑾歌也狠狠瞪了那官员一眼,虽说他们是做给姜国人看的,还是很可恶。宋国凭什么这么理直气壮,就是因为姜国弱啊,弱就是原罪。

在这种气氛中,苏瑾歌心情也有些沉痛。

宋国国君展示一番威严,认为把姜国两个质子质女吓得瑟瑟发抖之后,心中的郁气才有一点消散。

这时候三皇子出列,说宋国礼仪之邦,一向以德报怨以此迎来四方朝贺,姜国是石头,宋国是玉器,实在不应该为了石头坠了宋国仁德的美名。

一席话把姜国贬到泥地下,把宋国捧到天上,朝中官员的愤怒都被很好的安抚了,宋国国君终于说了对两人的惩罚,禁足三个月。

两人跪谢一番下去了。

三个月不用上学,苏瑾歌很高兴。

可是小皇子的状态她十分担心,她没有把姜国当作自己的母国,听到宋国嘲讽姜国的话,还能在心中暗暗吐槽,但小皇子就不一样了,回来他就发了烧。

小小的孩子想的太多,为自己的遭遇耻辱,又为国家弱小痛苦,以前在姜国冷宫他还不知道姜国的地位。如今深切感受了,造成的打击也很大。

小皇子一身单衣躺在床榻上,脸色苍白,眼珠黑的像墨,眼眶红红的,拿着一本宋国史书读的心情抑郁。

宋国的史书上对姜国能有什么好的描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