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内乱时期 (第1/2页)

英格兰战争爆发后,北非尼罗河地区也发生战事。

由于宗教信仰和民俗民风存在巨大差异,尼罗河三镇始终动荡不安。以孟斐斯为中心的埃及人旧势力卷土重来。城中百姓的支持加上这一地区游手好闲的雇佣兵,叛乱发展成反抗镇压的起义。亚历山大、孟斐斯、底比斯接连沦陷。

这里正好是北非王国和耶路撒冷势力辖区的交汇处,双方谁都不好插手管。北非迦太基是因为离得太远,管理成本过高;耶路撒冷方面更是显得非常尴尬,管吧,是别人的地盘,不管呢,离得很近,且从地缘政治来说,应该理会。

最后才导致了埃及起义的成功。

耶路撒冷是马其顿帝国在东方的事务总部,第一任长官卡拉马赫非常能干,擅长管理。也出色的完成了镇守东方的任务。据传,他在耶路撒冷圣殿中找到了秘密,并且建立起一个组织。他身边的卫兵因为加入组织而武力大增。

从他的行动看得出,卡拉马赫也非等闲之辈。是否有建立一个耶路撒冷王国的意愿?

这里的事务一直有卡拉马赫和克莱德斯两大家族掌管,后来又加入两个马其顿大贵族家族。总共四大家族轮流执政。

埃及叛乱时期,耶路撒冷执政官是莫埃兹·本谢里法,卡拉马赫的后代。他决定收复尼罗河三角洲,于是向皇帝上书前去镇压。这正合康斯坦丁二世之意,有人替他平叛是帮他安定国家。这其中趁机扩张土地的意思就顾不得了。

于是,北非战事再起。莫埃兹·本谢里法率兵攻打孟斐斯。埃及叛军死守尼罗河渡口,战争进展缓慢。

西欧战场

比利时正面埃德萨与索非·海灵格对峙数月,经过两次大型战斗依然未果。

因此,侧面战场变得重要。

罗马将领卡雷尔·切尔尼带领三千士兵,获赠调拨兵力2000,执行攻打雷恩的任务。

罗马部队步兵此时还是长枪方阵与罗马步兵的混合,骑兵配备了盾牌。(马其顿骑兵一直以来都不携带盾牌)

卡雷尔带队穿行在诺曼底,英格兰在此部署了一支规模较大但兵种单一的防卫部队。主力是重剑士和长矛兵,战獒、蛮兵辅助配合。指挥官为罗克·塞鲁略,以保卫雷恩为重要任务。骑兵力量较弱。

卡雷尔观察敌情,发现防守兵力不少,就带领部队南下,转而攻打里蒙。罗克没有意识到敌人的战法意图,以为目标就是这里,所以坚守。里蒙的守军要少的多,而且防守靠当地高卢蛮族士兵。

罗马战士直接攻入城镇,能够护住躯干的拉丁长盾和用起来轻便灵活的罗马短剑,给了罗马步兵长足作战优势,将蛮兵打得惨败。长枪方阵在城内有限的空间里,高低不平的地上不如罗马兵效率高。

拿下里蒙,回阿莱西亚补兵。额外获得1000长枪手。领兵南下,平定纳尔榜高卢叛乱,屯兵纳尔榜玛厄提斯城休养。

埃德萨见一时难以战胜对手,友军又跑的不着边,所以就开始尝试进攻英格兰。他采取偷袭上岸的破坏式战术,因为他相信爱德华几乎把所有精兵都投入到诺曼底战场了。事实上,英格兰本土也确实不剩多少力量了。

不过守卫伦敦的是些精锐卫戍士兵,数量少战斗力强,配合城市民兵和雇佣蛮兵,足以击退来犯者。埃德萨的袭击确实破坏了一些沿岸村庄,但远未伤到英格兰的底气。不用多久,爱德华新征募的士兵入伍,经训练参加战斗。海军加强海上警戒,马其顿一击捣毁伦敦老巢的方案失效。

帝国调集的两大舰队早在北非、西班牙、高卢西岸等遭到阻碍无法支援过来。埃德萨十分不甘,命令四处搜集运输船,并且建造大船。企图打过海峡与英格兰军队一决胜负。可落后的高卢和日耳曼依然没有良港,无法提供战舰。

几个月后,进攻开始。海战结果是英格兰获胜,埃德萨损失了三分之一的精良战士,舰队沉没。于是,他转而实行大陆战术。

在诺曼底滨海地带建立沿岸防御,阻挡英军向西欧增兵。然后猛攻萨马罗布里瓦,英军绕道从里蒙增兵,为保住城市添加防卫力量。

兵力有余的马其顿军轮番攻击城市,在付出死伤三万的代价后终于将其攻克。接着攻陷雷恩。埃德萨将两座城烧毁。

摧毁了英格兰在欧陆上的据点,马其顿决定撤兵。因为糟糕的日耳曼经济,无力支持大陆沿岸建立海军和军事港口。面对强大的英格兰海军和精壮武士,反攻不列颠的行动遥遥无期。马其顿皇室早已发出停战的呼吁,因为财政不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