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罗马军改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战争中获取的宝贵经验,成了罗马王国改革军队,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依据。

通过参与英格兰、西徐亚战争,新的军事思想在实战中得到检验,结合前线将领所做汇报。罗马议政院决定进行军改。

主要内容为:

1.以罗马步兵方阵代替马其顿长枪方阵成为罗马军队步兵的主力;

2.骑兵一律配带盾牌,使用罗马标准骑枪,长度略短但灵活结实;

3.舍弃僵化的密集长枪阵战术,使用整合度更高,灵活性好的罗马步兵阵战术。

4.远程攻击部队,由机动配合变为战术位置固定。即弓箭手、标枪手不再是部队的累赘或者保护对象,而是起缓冲人墙和持续支援作用的战斗单位。因为“鹰旗”认为标枪兵比常规步兵便宜,可大量补充。

罗马军改的最关键问题就在于是否舍弃长枪阵这一点上。罗马军方发生了激烈争论。

马其顿长枪阵是最具进攻力的一种步兵形态,而且克制骑兵。

缺点是士兵个体防护较差,队列僵硬运动缓慢。

罗马步兵方阵恰恰弥补这两方面,灵活给了他们更多突击进攻的能力。

防骑兵就需要靠辅助步兵了。罗马辅助步兵是一种枪兵,着甲、持圆盾,常规队形。主要配合罗马步兵作战,掩护其侧后翼。该兵种单独面对敌人表现平平,可一旦穿插在步兵方阵中,对冲或击杀骑兵的能力非常强。

这样就解决了步兵对战骑兵的难题。

马其顿帝国没有什么敌人,世界安宁和平的日子久了,对军队的需求就降到很低。各地武装力量能减则减,导致军队规模普遍缩小。

罗马也不例外,更多社会资源投入了经济贸易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忙于挣钱。

罗马将军卡雷尔就在英格兰战争中总结经验说,罗马步兵属于轻装备,在遭遇希腊化日耳曼长枪阵时,正面对扛显得有点劣势。

曾有一场保障运输线的战斗,一个罗马分团迎击了数量相当的日耳曼枪兵。结果是赢了,但步兵损失惨重,各方阵基本上队形不保。是靠骑兵运动战拉回胜局。同时,战斗表明,还缺乏弓失部队。

改革总是需要在左右摇摆中前进,在错误中总结经验的。看来要罗马人真正形成强战斗力,要更多的时间。

东方总督莫埃兹·本谢里法,几乎在同一时期在耶路撒冷进行了军队重新配置。他的思路是加强骑兵力量,增设战车部队。

同样,莫埃兹不放过任何可以利用的练兵机会。主动请缨镇压尼罗河叛乱。

埃及军队严防死守,结果还是被耶军寻得突破口,在尼罗河平原大败叛军。强大的耶路撒冷铁骑军令东方人胆寒,叛乱者难以与之为敌。但是埃及人有一个很好的说客,只言片语竟打动了莫埃兹。说到底,这寥寥几句编制而成的是一个计划,是阴谋。但它能够填补野心家权力的欲壑。

那就是使用埃及人的惯用招数,下毒铲除其他三大掌权家族,建立耶路撒冷王国。南部接受西埃及为附庸国,北部侵吞小亚,东边应该联合新兴起的安锡王国。这是莫埃兹诸多向往的集合,只是从没有人表述的如此完整清晰。

他大喜,请这位说客赛义德留在身边辅佐,赛义德欣然同意。

于是西埃及立国。归附耶路撒冷。此时的北非荣誉王国已经四分五裂了,无力也无心东顾。他们是帝国内第一个名存实亡的势力。

莫埃兹在高人协助下,整合权力,在发动一系列宫廷政变后将东方主权控制住。又加上镇压叛乱建立功勋,就立国耶路撒冷。并向马其顿帝国称臣。皇帝鞭长莫及有心无力,只好晋封国王。毕竟人家还是俯首纳贡的。

安锡国王西鲁斯,没有辜负马其顿皇帝,更没有辜负他的家族。那个被抓住时还是个稚嫩的美少年,后来却成了合格的国王。他兢兢业业的经营自己的附庸国,为马其顿镇守边疆。

后来国家逐渐富强,在诸王动乱时,趁机摆脱控制,与耶路撒冷订立了契约,相互扶持。王位传至薛西斯三世,安锡走上武力扩张道路。战场上铁甲骑、弓骑再次复活。向南灭掉了米特拉达斯家族,统治阿拉伯,向北占据高加索。

西徐亚叛乱后,其继续北上,夺取阿兰尼、赛克。佐伊罗斯苦心经营的顽固边疆彻底落入他手。

继任的马其顿皇帝眼看着祖辈留下的江山风雨飘摇,却又不愿离开安乐窝,躬亲于尘泥血泪中将帝国重新拼凑。

只靠着先帝打造的“完美制度”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