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这次《商业周刊》的创业之举,让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赔光了台币1200万的资本;第二年又集资台币1200万,结果一年之后又将钱全数赔光。一次又一次的增资,何飞鹏和伙伴们借光了能借的钱,负债一度高达新台币1亿元。

〃我们几个台湾第一大报的一流记者办的杂志,为什么会沦落到这步田地?〃何飞鹏扪心自问。他赫然发现,问题的症结,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就在他这个不会经营事业的创办人身上!

〃我很会做员工,但做主管却是个白痴!〃何飞鹏回忆,创刊第二年,他拥有台湾当时最强的工作团队,但他却因为不会带人、不懂理事、不会管钱,白白让团队在内斗过程中消耗、瓦解。

狠跌了一跤后,他恍然大悟:做员工和当主管,截然不同。记者何飞鹏凡事全力以赴,是个能上马打天下的好员工;但好工作者没有经营管理技巧,不会带领团队,却是个不称职的创业家。打了天下却不懂下马治理,他的努力就显得不切实际、可笑而荒唐!

。▲虹▲QIAO书吧▲

第6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3)

当何飞鹏发现这个残酷的事实时,巨额负债和沉重的责任,已让何飞鹏无路可走。他只好死守《商业周刊》,绝不放弃,每天过着跑三点半跑三点半:台湾的银行是下午三点半打烊,〃跑三点半〃就是四处周转借钱,再到银行结算,拆东墙补西墙,每天在银行关门之前把借来的钱打进去。……编者注,周转现金的日子,并且还要慢慢地改善内部的经营体质。

这样的日子整整过了8年,转机出现。

1994年,《商业周刊》出版社出版一本畅销书《一九九五闰八月》,这本探讨台湾未来命运的书,引起社会广泛讨论,狂卖30万本,也为穷途末路的《商业周刊》带来了活水与转机。《商业周刊》终于露出生机。

不断观察市场的新兴契机

在《商业周刊》稳定之后,何飞鹏决定另外创业,因为他看到了另一个正在兴起的〃计算机大学习潮〃悄悄来临。

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开始普及,正要从办公室的设备变成家庭用计算机,这个趋势代表有无数没学过计算机的成年人,要在短期内学会计算机,这就是〃计算机大学习潮〃。而当时市场上的计算机丛书,都以专业人士为目标读者,他这个初学者,一本都看不懂!〃一定也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何飞鹏立刻锁定〃计算机初学者〃市场,进行第四次创业,没想到却获得空前成功。

这一次何飞鹏的合作伙伴是才子詹宏志。1996年,《PC HOME》第一期就卖出15万本,打破台湾杂志的销售纪录。之后,他们陆续办出20多本计算机相关杂志,奠定台湾最大杂志出版集团的基础。同年,麦田、猫头鹰、商周三家出版社,结盟成城邦集团,后来又陆续创立了20多家出版社,形成了杂志、图书复合式经营的模式。

城邦集团建立在出版的〃花园主义〃之上……在这片出版的花园里,各个出版社都拥有独立的品牌和经营权,能尽情绽放知识的花朵;但出版社藉由横向策略联盟,建立共同制作、印刷、营销等平台,得以降低成本,抵抗外部竞争,就像希腊时代的城邦制度一样,也改写了台湾出版业的游戏规则。

在全世界烧起网络热潮时,《PC HOME》杂志的品牌力也延伸到虚拟世界,设立了PC Home online(网络家庭)门户网站,一度成为当时台湾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现在则转型为购物网站,是台湾的上市公司。

成为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

2001年,是何飞鹏人生历程的转折点,华人首富李嘉诚旗下的香港TOM集团,以25亿新台币购并了整个城邦出版集团及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TOM集团母公司是和记黄埔集团及长江实业集团,2007年营业额超过400亿美元,拥有23万员工,业务横跨57国)。

这笔交易,虽然让何飞鹏从无法辞职的创业家,回归专业经理人,但也让这个土法炼钢的台湾创业家,首度见识到巨型跨国企业,如何用健全、严谨的管理系统,降低决策错误,提高经营效率。

※虹※桥※书※吧※。

第7节:作者侧写:永远在寻找下一个挑战(4)

49岁前的何飞鹏,是朵长在野地里的野花。他只靠天生的勇气和大胆,抵抗环境的诡谲多变和风雨摧残,建立了城邦集团的制度与营运模式,但这一切也都只是土法炼钢的营运模式。在并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