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2/4页)

穴;不知人意苦,但闻声哀咽。何处是青山,定多杜鹃血;入夜秋风起,云浮月明灭;鸿雁何悲鸣,征夫心胆裂;故园人岂知,天际愁肠结。 。。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三(9)

仿古乐府有作: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水流无已时,人事成爪泥。春残花溅泪,暑去寒露凄;盛衰付烟云,得失笑虫鸡!孔门闻道死,庄生与物齐;各言志所取,身后互诃诋。是非无定论,荣辱不须迷。堂燕寻常入,暮鸦终古啼;不如倾斗酒,诗成和醉题。

当中深蓄着人生的慨叹,郁怒与悲切激起情绪的跌宕,均颇能见其心中辛酸之块垒。

行伍记者张赣萍先生在《军风纪杂谈——兼忆邱清泉将军的“胆大妄为”》中说,连邱清泉本人,也有邱疯子之称。张先生写邱将军去南京开会,在下关火车站就曾受到宪兵的干涉,因为他穿一套士兵制服,样样都不合风纪规定,既无中将符号,再加上他那桀骜不驯的怪模怪样,手中还拿了一瓶威士忌酒,因此引起宪兵的查究。张先生以为这是一种吊儿郎当,实则不然,盖邱清泉本人性格大处不拘小节,旧书读得太多,有相当的名士气,从西方兵学大家那里,又得一种气质的习染,一些做派颇类麦克阿瑟。胆气和学养,乃是他如此行事的底蕴。

同为黄埔二期生,聂绀弩的自由化倾向和邱清泉如出一辙。林东海《文林廿八宿?师友风宜》(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79页)就记述聂翁不拘小节,经常穿着木拖鞋上班,端着茶与同事聊天。内心相当充实,底气很足的人方有此种表现。聂绀弩晚年,同事去看他,他会闭目养神,忽而蓦然作狮子吼。

从开头看到结局

徐蚌会战开了头,接连失利,尤其邱清泉不救黄百韬,在各种电影、报告文学中成了一宗公案。对此,邱先生本人是怎么说的呢?他召集师长开会说:“老先生的信你们大家看一看,我邱清泉奋斗一生,却说我不想救友军。在中原会战以来,我老是救人,而人家(指黄百韬)救不到人被围,却说我不救,人家不该死,我们该死!不过,不管怎样,对领袖我们没话讲。现在的情况,桃林岗还胶着在那里,现在弹尽粮绝,打榆厢铺是没办法了,但我们仍得设法救铁佛寺黄百韬,如能达成任务,则可将功赎罪,如不能达成,我们都活不了命,现在你们意见怎样?”接下来,他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策略是怎样的呢?还是选择逆境中幅度很大的迂回战,从正面撤退下来攻击对方后背。他麾下的师长周志道以为这是兵家大忌,弹尽粮绝、精疲力竭之际,首先是从正面撤不下来,其次夜间打迂回战更犯兵家之大忌。可是邱清泉说:“我知道,今天的情势,身为军人,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我们人困马乏,人家也疲困之极,谁能坚持到最后五分钟,谁能出奇制胜,谁就打胜仗,我决定今晚实行迂回战!”(吴思珩《徐蚌会战的序幕》,《口述历史》第8期)

诚所谓受命于艰危之际。淮海战役期间,毛泽东的《敦促杜聿明投降书》,排在第二位的,便是邱清泉将军。可是,依邱清泉的脾气,他会理睬吗?他曾指着兵团司令李弥和副司令陈冰的鼻子大骂,指斥他们作战不力。到最后关头,还想以军事技术挽救毁灭的命运。陈毅的第一封劝降信,派军使送给杜聿明,邱清泉发现后,立即抢来烧了。不久,杜聿明又接到第二封劝降信,拿去征求邱清泉的意见,他看也不看,接过来撕成碎片。

黄百韬的第七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黄维、胡琏的第十二兵团,都是装备精良的精锐部队,尤其是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更是王牌中的王牌,全部美式配备,机械化程度极高。这些部队在上蔡、确山、徐州、蚌埠、直至郯城一线扇形布开。最后,除胡琏、李弥、孙元良等几个高级将领以及少数部队落荒而逃以外,其余,从“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起,黄维、文强、李汉萍、邱维达、杨伯涛……一干司令、军、师长被生擒,黄百韬兵败自戕,邱清泉战至最后一人。据他的幕僚长李汉萍回忆,当时邱清泉已精神错乱,手提冲锋枪反复叫喊“共产党来了”,辗转乱跑。。 最好的txt下载网

抗战烽火的浇铸之三(10)

邱清泉是内战局势逆转以后,态度最坚决,信心最坚定的将领,他数次向杜聿明拍胸脯要“包打”,直到黄百韬全军覆灭后,他还认为徐蚌可守。环视宇内,则东北失陷,华北逆转,鲁北变色,徐蚌风云紧急,为了固守徐州,拱卫京畿,他坚持内线作战,守势机动,劳碌奔命。他是一员杰出的战将,处处以军事观点和局部形势为着眼点,殊不知时移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