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未知猫科动物 (第1/2页)

熬这个也需要些时间。 穆奚在旁边又另外起了锅,在里头放了水和大料,打算把牛肉卤出来。 家里的牛肉还剩了几百斤,先卤几十斤,平时吃着也比较方便。 上次卤的牛肉已经消耗完了,平时没事的时候,赵叶青会切片撒些辣椒面当零食吃,消耗得很快。 赵叶青正熬煮得有些昏昏欲睡,被门外一闪而过的影子吓的清醒了。 她指着门口还没说话,穆奚就知道她什么意思了,随手从门口拿了一根柴火就打开了门。 门口什么都没有,只留下了一串的脚印。 又是上次的猫科动物。 穆奚把门关上,冲赵叶青摇了摇头。 这猫科动物体型不算大,照理说不太会攻击家里的牛羊,鸡舍又有里外两层,它想吃也吃不着。 估计又是想来偷奶喝的。 赵叶青没猜出来是什么,手里的锅铲使的劲越来越轻松。 这是快要熬好了。 黄油已经被分离出来,整个厨房都被浓郁的黄油香气笼罩,像是在一间刚刚烤过黄油曲奇小饼干的烘焙房。 赵叶青拿了一个搪瓷碗,把黄油舀在里面,五斤奶嚼口就得了不到一斤的黄油。 如果用鲜奶来换算,也就是五十斤的鲜牛奶才能做一斤左右的黄油。 纯天然无添加的黄油是不需要冷藏的,即使到了夏天也不会坏掉。 金黄的黄油被盛出来,锅底就剩下了一些奶渣。 说是奶渣,可质地又不是粉粉渣渣的,而是像调了水或者油化开的芝麻酱。 这就是做黄油的副产品——酸油。 以前在往网上买蒙族特产的时候,买到过这酸油,根据当时店家的介绍,需要把附赠的炒米和酸油调和在一起,然后冷藏后,凝固在一起才吃。 可惜现在没有炒米。 蒙族的炒米用的是糜子,一种圆圆的黄色小颗粒的粮食,长得像是黄小米,却又不是同一种东西。 他们这边的炒米用的是糯米,蒸熟后晾干,然后才放油炒制。 糜子能在干旱的地区种植,这家原主人家中并没有糜子的种子。 赵叶青把酸油放在一边,想着改天做一点糯米版本的炒米,和酸油放在一起试试。 穆奚那边的卤牛肉也好了,这次卤制的部位带着一点肉筋,卤煮后肉筋变得耙软,趁热切了一块喂给赵叶青。 刚吃过甜的奶嚼口,再来吃一些咸的卤牛肉,甜咸搭配,赵叶青觉得自己的舌头十分舒适。 以前她吃奶嚼口的时候,大多是用来抹面包,因为吃腻了就去问蒙族的网店老板他们这奶嚼口还有什么吃法。 那老板知道她只用来抹面包,十分激动的给她发了一个多达一万字的word文档,里面全是奶嚼口的食用方法。 炼黄油的方法,也是在里面学会的。 两人晚餐就吃新鲜现卤的牛肉,加上黄油烙的饼子。 加了黄油,好似就加了天然的膨松剂,面饼蓬松暄软,配着牛肉和热牛奶,饭后还能来一个酸酸甜甜的奶嚼子。 好吃是毋庸置疑的,热量高也是毋庸置疑的。 奶嚼子吃着和酸奶似的,酸酸甜甜的也不腻,却是实实在在的热量炸弹。 毕竟是能用来炼油的东西,脂肪含量高达百分之七十多。 这一顿吃吸下去,赵叶青第二天中午都还是饱的。 穆奚去挤羊奶,赵叶青去到牛圈挤奶,这头母牛性子很温和,即使是不小心扯疼了它,也不会用脚踹。 赵叶青挤了大半桶奶就停手,剩下的足够小牛一天的份量。 给母牛喂食加餐,拎着奶桶走出来。 糊糊和雪饼正好从外头回来。 这两只最近常常出门,有时候两天才会回来。 赵叶青晃了晃手里装了牛奶的桶,对它们问道,“要不要喝牛奶?” 两只豹子走过来,在她腿边蹭蹭就进了房间,这就是不要的意思。 赵叶青把牛奶放好,走进原主屋里。 这里面现在比较逼仄,东西堆的满满当当,大多是工具房的工具,等到过段时间得了空,他们再去把木头砍回来重新搭建。 最近家里总有动物过来晃悠,两人没太敢出门,怕出去砍树回来家被偷了。 现在的气温稳步上升,再过个把月,应该就暖和一些了,赵叶青想着来看看,等开春了能种一些什么作物。 家里有粮种,小麦和水稻都有,菜种也有很多,有一些是有包装的,有一些是山下的农户自己留的菜种,用塑料袋装着,得分辨归类。 赵叶青从里面拿出来了香菜和莴笋,这两种蔬菜比较耐寒,香菜配着羊肉牛肉都好吃,莴笋的需要提前育苗,这个气温在室内育苗也能长出来。 莴笋的种子也是需要提前泡水。 这个季节的粪肥腐熟的慢,赵叶青还得注意着,腐熟不好的粪肥会长虫发霉。 在盆里调配好育苗的土壤,等到晚上,莴笋的种子泡好就放进土里种植。 每天都有新鲜的牛奶放着喝不完,只能继续发酵。 赵叶青看着桶里又有发酵好的奶嚼口,舀出来准备做奶豆腐。 奶豆腐做起来很简单,几乎是有手就行,还十分好吃,没有传播开就是因为条件比较苛刻,只能用新鲜的牛奶才能做。 把奶嚼口放进锅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