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豆制品 (第1/2页)

大豆已经完全晒干了,轻轻的敲打,饱满的黄豆颗粒就散落了出来。 两人你一下我一下的,把所有的黄豆敲到脱粒豆荚,再用赵叶青新做的扫把把所有黄豆都扫到一块。 扫把是甜高粱穗做的,把上面的高粱籽粒给打出来之后,去掉叶鞘,再把高粱杆和须捆绑在一起。 市场上卖的都比较白,那是熏过硫磺的,看着好看。 他们这自用的,赵叶青也就懒得再费功夫,直接捆起来就能用。 穆奚把所有的黄豆都装在簸箕里,现在家里有风车,能把带着草屑的黄豆给清理干净。 晒干的大豆茎秆和花生茎秆一起放在厨房里烧火,黄豆清理好之后还能再晒一天,保证水分都蒸发,才能保存的更久。 留下一些不用晒,还得重新泡发,两人打算明天就做豆腐吃。 这天气泡黄豆也不能在常温下泡,没两个小时就酸了,得放在冰箱里浸泡一个晚上。 泡好的黄豆拿到院子里,把石磨搬出来,一人放豆子一人推动磨盘。 放豆子进去后,还得时不时往里加一点点水。 淡黄色的豆子不一会就变成了白色的豆浆,一共磨了五斤黄豆,除了做豆腐还有豆浆、豆花、腐竹、豆干之类的豆制品。 赵叶青本想着用醋来点豆腐,以为家里没有盐卤和石膏内酯之类的东西,穆奚却说有。 他休息的间隙,从原主屋里拿出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白色的石膏。 “这是原主人用来做药材的石膏,中医叫做煅石膏,也就是熟石膏,我记得点豆腐用的也是熟石膏吧?” 赵叶青接过,往塑料袋里探头闻了闻,确实是石膏的味道。 她答:“应该是一样的。” 有了石膏做豆花就比较简单了,要是用白醋点豆腐,做出来的豆花是散的,用石膏就能焖出一整块结实的豆腐脑。 做石膏豆腐,黄豆和豆腐的比例大概是1比3左右,一斤黄豆能出三斤豆腐。 磨出来的豆浆过滤好后拿一半来做豆腐,另外一半再分成两份,一小份煮开了当饮料喝,一大份用来做腐竹。 过滤出来的豆腐渣也好吃,加点蒜苗和辣椒炒一炒就是一道菜,用来拌饭比肉还香。 赵叶青把石膏兑上水,等豆浆煮好放凉一会后,在分几次将石膏水倒入搅动起来的豆浆里,看到里面逐渐变成絮状,就盖上盖子焖着,十分钟就能凝固成豆腐花。 穆奚在煮第二锅豆浆,这一锅是用来喝的,豆浆会假沸,得看到沸腾之后再多煮五分钟才能盛出来喝。 这个天气热豆浆没人喝,都得放凉了才行。 热豆花焖好,赵叶青想吃又嫌它是热的,盛出来了两大碗豆花放进冰箱里冰镇降温。 家里没有保鲜膜了,只能另外拿两个盘子来当盖子用。 热豆浆得放凉一会再拿进冰箱,等放凉的功夫,还得煮第三锅豆浆。 这一锅是用来做腐竹的,煮好的豆浆把温度稍微降下去一点后再重新烧开,文火慢慢加热,直到豆浆的面上出现凝结的豆皮,过程有些像是冬天做奶皮子的时候。 火不能太大,太大了表面的豆皮就会破裂,过程十分费时,每一张豆皮都得花费七八分钟来制作,薄薄的豆皮用一根稍微粗的铁丝撩起来悬挂在已经准备好的小竹竿上面。 穆奚做腐竹的时候,赵叶青就在准备做豆腐。 豆腐模具是用前两天穆奚砍树回来做菌房的时候剩下的木头做的,眼看着就要打黄豆了,便趁着空闲的时候随手钉了一个模具。 把纱布铺在四四方方的模具里面,再将白花花的豆花倒进去,纱布收拢过来盖上,再把上面的盖子用力按压。 模具下面有许多挤压豆花出来的水分,赵叶青在上面放了一个大石头,等到豆花的水分都被压出来,这豆腐才算是做成了。 赵叶青把豆腐做好,穆奚那边的腐竹才出来了四五张,盆里用来做腐竹的豆浆还有一大半,她又起了一锅也一起做腐竹。 一斤半左右的黄豆最后做出来的腐竹只有不到一斤,赵叶青这也是第一次上手实操,之前都是见爷爷奶奶在过年的时候会做。 第一次得了成功的经验,下一次就能多做一些。 豆浆晾凉的差不多了,赵叶青倒了两碗出来,剩下的都放进冰箱里。 两碗豆浆里加上白糖,用豆浆的余温搅拌至融化后,再在碗里加上两颗冰块。 干完活,一人一杯冰镇豆浆,刚才在火边做腐竹出的一身汗都变得没有那么难受了,瞬间身体神清气爽,呼出来气都是冰冰凉凉的。 豆腐压一个小时就差不多了,模具的尺寸不大,得做两次才能做完所有的豆腐。 赵叶青把第一板豆腐给取出来,打开纱布,用手指轻轻戳了一下,QQ弹弹的,不老不嫩,老家这边管这种豆腐叫水豆腐。 用手掰了一块豆腐放在碗里,用筷子随意戳烂一些,撒上葱花芝麻辣椒油和生抽,就是最简单的凉拌豆腐。 她之前还担心石膏味会不会太浓,毕竟没有厨房秤,没办法精准的称重石膏的重量,她又没有太多经验,只能回忆着记忆中的画面尝试制作。 没想到意外的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