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以工代赈 (第1/2页)

传旨太监康公公擦着额头上的冷汗走出了御书房。 这次汇报吓得他打了几个激灵,魂差点飞了,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小太监走后,益皇赵泓煜激动得搓着手,在屋里转了好几圈后,对身旁的大太监魏琦道: “传范丞相、童尚书速来御书房…” 魏琦:“奴家亲自跑一趟。” 不一会,两个朝廷重臣便一路小跑的走进了御书房。 进了御书房,只见皇上一手握拳不停的击着打另一手掌,在桌子后面来回踱步呢。 “啪!啪!啪!” “又是什么情况?”两人狐疑的对视一眼,上前施礼: “参见陛下!” “参见陛下!” “坐!” 益皇摆摆手,自己也坐了下来。 “二位爱卿!朕今天有听到一个好消息,迫不及待的要给你们分享一下…” “是灾民都安置好了?”范丞相问道。 益皇端起茶抿一口道:“青州和泰州都开始施粥了,基本安稳下来,柳州的灾民都被孙刺史送到了南塘县…” “什么?” 听到这,丞相范仁正立刻站了起来,打断了益皇的话,愤然道: “陛下,万万不可啊,南塘县是个小县,人口不足五万,又是穷县,如何…” “你先坐下,朕话还没说完呢。”益皇忙拦住范丞相道,“你们先听听人家南塘县令是怎么办的嘛…” 赵泓煜接着就把刚才传旨太监说的那一套原原本本讲了一遍,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两大重臣都听傻了。 范丞相听罢,忍不住又站了起来,激动道:“妙!妙!妙!” “此法甚好!” 童尚书也站了起来道:“陛下,赶快传旨青州和泰州,令其效仿,他们可都坐在那里,就等着施粥的啊……” “嗯!”益皇点点头。 范丞相的激动得一张老脸通红,他接着上前拱手道: “陛下,那吴县令真是天下少有的奇才,让他做个县令实在埋没了,不如调入京城,委以重任……” “不可操之过急,”童尚书接过话道,“想那少年县令才上任不到一年,尚待历练,若贸然入京,只怕京城的水深,再淹坏了他…” “嗯!童爱卿言之有理!先让他在下面锻炼一下吧,不急于一时。” “对对对,臣一时激动,考虑不周。哈哈哈!”范丞相拍拍自己的脑袋又坐回原位道。 “陛下!” 童尚书拱手道,“”看来陛下钦点这个县令还真是长脸,先是不费一兵一卒的‘剿匪’;接着又是推行‘青苗法’;如今又是‘以工代赈’;还有咱们喝的这个‘状元红’酒…皆出自这个小县令之手。” “奇才啊!” “可不!朝庭有此人才,乃大益之幸,百姓之幸啊!”范丞相捋着胡须感叹道。 “不过,” 范丞相突然想到了什么,忙拱手道:“陛下!得找个时间,敲打一下孙忠海了,这个少年奇才是他的下属,别再让他给毁了…” “无妨!我看孙刺史未必治得了那小子,他可不是省油的灯……”童尚书接过话道。 “哈哈哈!” 益皇笑道:“朕也觉得那小子不好惹,你没看,他亲戚家还住着两千多灾民呢!” “哈哈哈…” 三人不由一起大笑起来。 童国安回到尚书府时,天都快黑了,他端着茶杯坐在厅里呆呆的出神,脑子还停留在御书房,与皇上商议赈灾事宜的情形…… “爹!怎么了?朝里又出大事了,看你魂不守舍的样子…” 女儿的话语把童尚书思绪拉了回来,童瑶瑶笑盈盈的走进屋里。 “咳!” 童尚书轻咳一声道,“没啥大事,大益出了一位奇才,我们都很欣慰…” “什么奇才?谁?” 童国安抿一口茶,把杯子轻轻放回桌面上,淡淡的问道: “假若,你是南塘县令,突然送给你一万灾民,你将如何安置?” “南塘县…” 听到南塘县三个字,童瑶瑶怦然心动,她故作镇定的把精力集中在老爹的问题上,认真思索着。 童尚书静静的喝着茶,等待女儿的回答。 “一个几万人的穷县,如何承担了一万难民?” “所以考验你的能力了。”童尚书意味深长道。 童瑶瑶又认真想了想道:“若我是县令,先稳住民心,按时施粥;安排人看护好他们,注意卫生,避免瘟疫发生,然后,去游说大户人家募捐,或者,去大户人家借粮,尽量减少饿死的灾民…” 童尚书静静的听着,微微的点头,等女儿说完了,才反问道: “你知道人家南塘县令如何安置的吗?” “不是!爹,还真送去南塘县一万灾民啊?” “当然,你以为爹是为了考你啊?”童尚书瞥一眼女儿道。 “这…朝廷不是欺负人吗?”童瑶瑶有点着急了,她在为那个少年鸣不平。 “莫急,你不想知道人家县令是如何办的?” “对呀!他怎么处理的?”童瑶瑶瞪着水灵灵的大眼睛问道。 “人家一点都没有为难,轻松搞定,连皇上都惊叹不已……” “啊!”童瑶瑶惊呼一声,小嘴张开成了一个o型。 于是,童尚书便把事情的原因、结果一一道来。 “以工代赈”的故事听得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