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根本不是翻译! (第1/1页)

好书推荐: 绝世武神录

彼其娘之…… 林纾看着陆时,总感觉对方在话里话外点自己。 他清清嗓子, “陆先生,我还是……” 陆时摇头, “不,你不要‘还是’了。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说完,他对辜鸿铭颔首示意, “辜老先生,后面的事,你来处理。” 话音刚落, 咣—— 辜鸿铭继续讽刺:“不速之客不算客。” “这小子……竖子欺人太甚!” 两人找个位置坐定,盛上菜。 “那能一样吗?” 辜鸿铭咋舌, 心里吐槽对方死鸭子嘴硬, 伱不认可? 辜鸿铭低声道:“《蝇王》立意深刻,这是有目共睹的。更难得的,是它能作为标准的白话文范本,成为所有人学习的榜样。它甚至还给出了标点符号的规范。” 问题是: 到底该怎么说? 又该怎么写? 此两问,在陆时的《蝇王》之前,没有任何一部白话文给出过解答。 这正是林纾此类保守派学者担心的, 林纾一时间语塞,改口道:“不是请教,是讨论。” “每个人对翻译的理解不同,我不认可他的观点。” 林纾盯着盘子里怎么也吃不惯的炸鱼,郁闷地说道:“我随你来欧洲找陆时,所为不过请教两件事,其一、翻译;其二,古文和白话文写作之优劣。” 林纾:“……” “至于白话文写作,现在做此尝试的人不在少数,我却没见你对别人如此严苛。” 林纾没搭腔, 其实他也不想让陆时听见, 否则,陆时再出来怼他几句,自己这张老脸还往哪儿搁? 他忍不住斥骂道:“不迎进门、没有茶水也就算了,一共才说不到二十句话就赶人,这是待客之道?” 在20世纪初的大清,文字是可以“造反”的, 他拉着林纾下楼去餐厅。 无法反驳。 辜鸿铭感慨: “确实,《蝇王》是历史上第一部语言流畅、用词规范的白话文。” 辜鸿铭岔开话题, “你……” 头等舱厚重的铁门在两个老头的面前关上了。 否则《时务报》不会被查封、梁启超也不会被通缉进而逃亡日本。 辜鸿铭翻了个白眼儿, 但考虑到陆时和林纾已经谈崩了,纠结态度实在没什么必要,便继续道:“刚才,陆小友不是跟你讨论过翻译的事了吗?他觉得,你那根本不是翻译!” 辜鸿铭在办新学时发现了一个现象, 无论是学生、还是平头老百姓,都渴望在口语中抛弃掉“之乎者也”,获得张嘴说话的权利。 辜鸿铭撇撇嘴, “没用的,这个门的隔音效果很好,外面骂得再怎么大声,里面也听不见。” 你算老几? 林纾脸色铁青, 他们害怕白话文写作,更怕一套明确的白话文规范。 “啊这……” 林纾脸黑, 辜鸿铭挑眉, “你是客?” 辜鸿铭呛道:“行了行了,咱们先去餐厅用饭,再说之后的事。” 林纾一瞪眼, 当然,这话也就想想,肯定是不能说出口的。 语言流畅、用词规范, 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现代人在写作文时都能大致做到,甚至还可以附赠“真情实感”这种高端服务。 “啧……” 事实上,就连后来的《狂人日记》都是一堆通假字, 因为鲁迅先生的白话文并不规范。 辜鸿铭冷哼, “你刚才是请教的态度?” 但在20世纪初,那两个词可不容易实现。 林纾自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后,在清朝文坛的地位火箭般蹿升,何时吃过闭门羹? 他气得脸红脖子粗, 不读书的泥腿子们都能随心表达的世界…… 太可怕了! 所以,写出了《蝇王》的陆时就是在造反, 还特么地造了将近二十万字! 林纾叹了口气, “唉……” 他在马褂的内衬处摸索,拿出了一小摞用线绳装订的纸张。 辜鸿铭投去视线,发现竟然是《新民丛报》的剪报, 而所剪的版面,正是版。 那叠纸都快被翻烂了。 辜鸿铭懵了, “你不是看不上白话文吗?怎么还剪下了《蝇王》随身携带?” 林纾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古文和白话文之优劣的讨论,不只是文化思想的斗争,同时也是文学形式的斗争。 那些革命党人,不乏用思想做刀者, 康、梁、章…… 俯拾即是。 而像陆时这样的,却凤毛麟角。 林纾嗤笑道:“无数人痛斥《蝇王》怪力乱神、有伤风化。” 辜鸿铭咂咂嘴, “但更多的人会把它当作有力的武器,把每一章都刻印出来,油印分发。说起来,沙俄好像就出过类似的事,只不过,那篇文章不叫《蝇王》,叫《动物庄园》。”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