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乌盆记》 (第1/2页)

好书推荐: 万域龙神 重金求子

在古代,鬼戏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鬼戏的历史悠久,剧目繁多,例如《探阴山》、《活捉王魁》、《钟馗嫁妹》这些都是鬼戏的经典剧目。舞台上的这些鬼,都有人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反映了老百姓的实际生活,所以深得人们的喜欢。

说到鬼戏,有一出不得不提。

当年京剧大师谭鑫培灌制了七张半唱片,其中就有一出鬼戏。

这出鬼戏就是《乌盆记》。

当年慈禧太后特别喜欢听,还特意给来访的英国公使播放过。英国公使听完后,虽然听不懂里面的内容,但也表示,仿佛听到一个冤魂哀伤的哭泣。

《乌盆记》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并且编入了光绪年间完本的小说《三侠五义》之中。

这出戏说的是,商人刘世昌讨债归来,逢大雨投宿于窑户赵大家。结果钱财露白,被赵大夫妇合谋害死。为毁尸灭迹,赵大夫妇将其剁成肉泥,混上泥土做成漆黑的泥盆一个。

结果来了一个叫张别古的老汉,他打草鞋为生,前来讨债。这泥盆就作为顶债之物,落到了他的手里。谁知刘世昌阴魂不散,附在泥盆之中,央求张别古到包拯包青天那里告状。最终,刘世昌的阴魂亲自到大堂诉说冤情,包大人为其做主,才使得沉冤得雪。

这是一出公案戏,情节跌宕起伏,唱腔优美,唱词生动,所以也一直传承下来。

李星野以前读包公案的时候,对这段印象深刻。于是一听到张别古这个名字,就想到了这个故事。

老哈出殡前夜,在这么偏僻的荒野山村里,几个六七十岁的老爷子,活灵活现地上演着这么一出鬼气森森的故事。

李星野回过神来,鬼戏已经演到了最精彩的地方。

公堂上端坐着一位黑脸扮相的老者,额头用白色颜料简单地勾出一弯新月的图案,颌下一部乌黑的胡须,正是包拯包大人!

堂下跪着刚才出场的张别古老爷子,地上放着一个黑乎乎的盆子。

突然,台上唯一的光源,一盏白炽灯,灭了。

借着月光,李星野发现,堂下多了一个人。

这个人一身皂衣,头戴青纱遮住了大半张脸,两个袖子长长地垂到地上,脸色青白,低着头。俨然是一副鬼魂的样子。

正是鬼戏里面刘世昌的扮相。

李星野暗想,这小剧团场景化妆虽然都很简陋,但气氛烘托得倒是不错。不愧是办了几十年的白事,果然有点门道。

按剧情发展,这是前来告状诉冤的刘世昌的冤魂。

隔了半晌,这名演员都没有唱。

但是,他的头在一点一点抬起来。

今夜对李星野来说,意义重大。

因为今晚,他第一次真真切切地见鬼了。

虽然隔着一层青纱,但他也认出了这张脸。

这正是老哈哈德利的脸!

此时,锣鼓乐器全都停了下来,四野静悄悄一片。

堂上包拯不惊不慌,只是拍了一下桌子。

老哈仿佛一下子惊醒过来,他眼珠子左右转了转,一下子看到了台前定定看着自己的老父亲。下意识地想站起来奔过去,却发现自己根本动不了。

台前的老哈爷子仍然用流着血的左手紧紧抓着麻绳,冲台上的包拯点了点头。

堂上的包拯大人痰嗽一声。

“堂下亡魂仔细听,

是非善恶有报应。

阳间冤屈无人诉,

阴世恩怨偿分明!

有冤的诉冤,有仇的报仇!“

老哈打了个激灵,发现只有嘴能张开,赶紧发声。

李星野耳朵听来,仿佛有人在极深的井里说话,只听见嗡嗡的回响声,而且声音断断续续,着实听不真切。

他扭头看看旁边的唐林,唐林也向他摇了摇头。

堂上的包大人却仿佛一言一句都听在了耳朵里。

“此言当真?“

老哈张嘴说了句什么。包大人一拍桌子,喝令手下带人犯。

只见从“出将“门帘里走出两位衙役扮相的人,手里,竟然押着一个纸人。

纸人是用高粱杆扎骨架,外面裱糊白纸。身子四肢细节齐全,和真人一般大小,只是一张脸,却是白纸一张,鼻子眼睛都没有勾画。

老哈一见带上来的纸人,竟然满脸愤怒至极的神情,怎奈手脚不能动弹分毫,只能张大了嘴,看样子是在破口大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