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玉京仙人(下) (第1/2页)

汉代刘歆写过一本很有名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叫做《西京杂记》。这“西京”二字,指的就是西汉的首都长安。文如其名,这本书写的就是西汉时期的一些历史上的杂事。我们现在知道的西汉时期的许多遗闻轶事,都是这本书里流传下来的,比如“昭君出塞”、“凿壁偷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私奔”。

《西京杂记》卷三“戚夫人侍儿言宫中乐事”一条下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

这里的“蓬饵”,就是用糯米粉制作的糕饼,其中缠杂了蓬蒿粉末。

从这里可以看出,至少从西汉开始,糯米和驱邪就有所关联了。

也有人认为,端午的粽子也是因为糯米与驱邪有关。如果这个推论确切的话,那么从战国时代,糯米就有了驱邪的功能了。

看来,那些僵尸电影里,用糯米对付僵尸的方法,也是有据可依的。

不管是“阴”也好,是“邪”也好,姑且一试。

李星野主意打定,跑去附近的红旗市场,买了一斤糯米回来。

糯米不仅是食物,也是一味药材,能够补中益气,治消渴溲多,自汗,便泄。

黄半山在取得行医执照之前,他的医馆还是养生馆的时候,就经常给人用这位药。

虽然他药斗里还有些存货,但李星野想,既然以后舍弃灵官印了,就得什么手段都用。所以就多买来一些,留作以后备用。

就像他最崇敬的传说中的无限制流武斗大师陈鹤皋那样,只要能够制敌,什么狠辣的手段,只要管用就行。

糯米如同一粒粒洁净的白玉,从李星野的手指缝隙里淌出来,哗啦啦地洒在了画卷之上。

突然,如同碰上了炭火一样,那幅画的左下角空白处,冒起了缕缕青烟。

一片糯米也逐渐由黄变黑。

李星野怕这薄薄的纸张再着火了,赶紧把画抽了出来。

青烟消失,画纸的左下侧空白处,出现了几个漆黑的字迹。

“玉京仙人”。

这时再看这幅画,才是完整的一幅作品。

画作上的这位衣袂飘飘仙风道骨的道士打扮的人,原来根本就不是吕祖。

玉京仙人,才是他的本名。

如果说,让修道之人选出他们心目中最重要的两座仙山的话,第一必定是玉京山,第二才是昆仑山。

玉京山在诸天中心之上,山顶巅峰之处有座由金、玉、宝石雕琢而成的辉煌宫殿——玉虚宫。而昆仑山只是人间下界的绝顶仙山。

由此,玉京二字,就被道家称为天帝所居之处。《魏书·释老志》中记载,“道家之原,出於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

后世,也把玉京泛指为仙人居住的地方。陆游就有诗作曰:“斥仙岂复尘中恋,便拟骑鲸返玉京。”

这位玉京仙人,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是名号可是够大。

虽然称为仙人,但李星野对他可提不起任何敬仰。

这件假冒吕祖享受人间香火的事,虽然不一定是玉京仙人本身亲自所为,但他的信奉者行事如此鬼鬼祟祟,的确让人不齿。

李星野收拾好剩下的糯米,把那幅画卷了起来,拿到屋外点火烧了。

日子就像一辆行走在乡间土路上的牛车,经历了一段沟沟坎坎之后,又回到了平地上,开始波澜不惊地往前走。

黄半山继续做着白衣飘飘的古代宗师梦,甚至已经开始适应了这种生活。李星野发现,他除了喝茶问诊,还多了个嗜好,就是重新开始翻看一些古书。

里屋架子上的书翻遍了,自己又去书摊和网上,额外又淘换了一些。每天书不离手,摇头晃脑地读着。

这天,李星野又翻出来玉格门的法术笔记,正在翻看着,突然电话响了。

一看这电话号码,竟然是开山狼的。

“大哥,大哥,是我,小狼。”那头,开山狼谦卑而不失热情。

上次的事,开山狼虽然也是受人蒙骗,而且事后也跟自己说明白了前因后果。事情起因,也是铁头反复上门骚扰。谁对谁错,的确也说不清楚。

“什么事?”

“大哥,上次您对我们的教育,让我们深受触动。我决定了,不做这行当了。”

李星野听得有些摸门不着,“我什么时候教育你们了?你们三兄弟在青龙镇过着小日子不是挺好的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