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部分 (第1/4页)

'6'袁粲、褚渊皆固让新官。秋,七月,庚戌,复以粲为尚书令,八月,庚子,加护军将军褚渊中书监。

'6'袁粲、褚渊都坚决辞让新封的官职。秋季,七月,庚戌(十七日),再次任命袁粲为尚书令。八月,庚子(疑误),加授护军将军褚渊为中书监。

'7'冬,十二月,丙寅,魏徙建昌王长乐为安乐王。

'7'冬季,十二月,丙寅(初六),北魏改封建昌王拓跋长乐为安乐王。

'8'己丑,魏城阳王长寿卒。

'8'己丑(二十九日),北魏城阳王拓跋长寿去世。

'9'南徐州刺史建平王景素,孝友清令,服用俭素,又好文学,礼接士大夫,由是有美誉;太宗特爱之,异其礼秩。时太祖诸子俱尽,诸孙唯景素为长;帝凶狂失德,朝野皆属意于景素。帝外家陈氏深恶之;杨运长、阮佃夫等欲专权势,不利立长君,亦欲除之。其腹心将佐多劝景素举兵,镇军参军济阳江淹独谏之,景素不悦。是岁,防将军王季符得罪于景素,单骑亡奔建康,告景素谋反。运长等即欲发兵讨之,袁粲、萧道成以为不可;景素亦遣世子延龄诣阙自陈。乃徙季符于梁州,夺景素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9'南徐州刺史建平王刘景素孝敬父母,与兄弟友爱,清高显贵,日常生活节俭朴素,又喜爱文学,待人接物,谦卑有礼,受到大家一致称赞。明帝对他也非常喜爱。此时,文帝所生的儿子已全部死去,在孙子辈中,只有刘景素年纪最大。刘昱凶暴疯狂,毫无品德,朝廷和民间都寄希望于刘景素。然而,刘昱舅父陈家的人,都对刘景素十分厌恶。杨运长、阮佃夫等人打算长期掌握权势,不希望拥立年纪大的君王,因此也打算铲除刘景素。刘景素的心腹将领,都劝刘景素发动兵变,只有镇军参军济阳人江淹劝说刘景素不要这样做,刘景素很不高兴。本年,防将军王季符昌犯了刘景素,单枪匹马逃到建康,告崐发 刘景素谋反。杨运长等立刻就要出动军队讨伐,袁粲、萧道成认为不能这样做。而刘景素也派他的继承人、世子刘延龄,到建康向朝廷说明真相。于是将王季符贬逐到梁州,免去刘景素征北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的官职。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四卷

宋纪十六 苍梧王下元徽四年(丙辰、476)

宋纪十六 宋苍梧王元徽四年(丙辰,公元476年)

'1'春,正月,己亥,帝耕籍田,大赦。

'1'春季,正月,己亥(初九),刘宋皇帝刘昱亲自主持耕田典礼,实行大赦。

'2'二月,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坐恃恩不法,免官爵为兵。

'2'二月,北魏司空东郡王陆定国因仗恃皇恩违犯国法,被免除官爵,发配军中当兵。

'3'魏冯太后内行不正,以李奕之死怨显祖,密行鸩毒,夏,六月,辛未,显祖殂。壬申,大赦,改元承明。葬显祖于金陵,谥曰献文皇帝。

'3'北魏冯太后行为不正,因情夫李奕之死,深深怨恨她的嫡子献文帝,于是秘密下毒。夏季,六月,辛未(十三日),献文帝死亡。壬申(十四日),实行大赦,改年号承明。安葬在金陵,谥号称献文皇帝。

'4'魏大司马、大将军代人万安国坐矫诏杀神部长奚买奴,赐死。

'4'北魏大司马、大将军、鲜卑人万安国因假传圣旨诛杀神部长奚买奴罪,被命令自尽。

'5'戊寅,魏以征西大将军、安乐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宜都王目辰为司徒,南部尚书李为司空。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复临朝称制。以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熙自以外戚,固辞内任;乃除都督、洛州刺史,侍中、太师如故。

'5'戊寅(十九日),北魏任命征西大将军、安乐王拓跋长乐为太尉,尚书左仆射、宜都王拓跋目辰为司徒,南部尚书李为司空。尊皇太后冯氏为太皇太后,冯大后再次摄政。冯太后任命冯熙为侍中、太师、中书监。冯熙认为自己是皇家外戚,坚决辞让朝内官职,于是任命他为都督、洛州刺史,但仍保留侍中,太师职位。

显祖神主袱太庙,有司奏庙中执事之官,请依故事皆赐爵。秘书令广文平程骏上言:“建侯裂地,帝王所重,或以亲贤,或因功伐,未闻神主袱庙而百司受封者也。皇家故事,盖一时之恩,岂可为长世之法乎!”太后善而从之,谓群臣曰:“凡议事,当依古典正言,岂得但修故事!”而赐骏衣一袭,帛二百匹。

献文帝的牌位进入太庙之日,有关部门奏称:依照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