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坐等发难 (第1/2页)

好书推荐: 得道长生

“先生说得即是,那就按照这么办吧。各位直接向父皇告老还乡吧,至于兵权和全职,正好空出来,给本王提拔的新班底。”

康王魏构这么一说,顿时在两侧站立的年轻将领,各个都感激涕零。这一刻,每一个年轻将领,都感觉自己跟对了人。

自从跟着魏构和葛岩北伐以来,这些年轻将领无时无刻不再感受着惊喜。

第二天一早,梁王就被魏构派人,送回了秣陵城。与此同时,被送回秣陵的还有一群老将。

这些老将不敢糊涂,能有告老还乡的下场,对他们来说,已经是美好的结局了。于是乎,到了秣陵城的第一时间,全部都上书请求告老还乡。

皇帝还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可是这些老将,各个痛哭流涕,哭爹喊娘的一定要告老还乡。

在皇帝看来,反正这些老将已经垂垂老矣,一直以来都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让这些老将交出兵权。现在这些老将主动提出告老还乡,实在是天作之美。

于是乎,皇帝大笔一挥,准许了所有老将的告老还乡。与此同时,皇帝还极为仁慈的,让这些老将,可以给自己的儿子,提拔一个七品的官。

这就是皇帝恩许的封官,目的也是继续拉拢这些老旧势力,让他们谨记朝廷的恩德。毕竟这些都是跟随皇帝多年的老班底,无论如何,在忠诚度上,还是可信赖的。

有了皇帝的恩封,这些老将,自然是千恩万谢,全部卷了铺盖,回老家去了。只留下嫡子或者嫡孙,继续在秣陵城接受封赏,重新开始在朝廷摸爬滚打。

至于那梁王,回到秣陵城第一时间就缩在了梁王府,再也不敢出来半。

原因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有大把的把柄我在了康王魏构的手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的大舅舅还在南方平乱,根本无法回京,还有那些拥护梁王的老臣,一部分被魏构逼得告老还乡,另一部分则因为害怕受到牵连,全部和梁王敬而远之。

所有文武百官都不是傻子,康王魏构,一份份的捷报传回秣陵城,老皇帝是越看越高兴,只怕是等康王魏构回来的那一刻,就是魏构被设为储君之时。

这些老臣,恨不得现在就飞到北方去给魏构溜须拍马,如何敢和康王作对了。

此时的十三城,大辽国南院王丁峰,占据了灵天城之后,他几次重兵从五谷城运送物资和粮草过来,他无时无刻不再担心,葛岩再次派兵奇袭他的运粮车队。

可是这么一来,大量的军力被牵制住了,外加上五谷城运来的粮食,距离有两百里远,补给上面时刻绷着一根弦,让丁峰根本不敢放开手来继续进攻。

此时的大魏国军队,则轻松很多。一方面是占据了十二座城池,本来就拥有了不少粮食补给,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魏国的粮食,源源不断的从南方运送过来,根本不用担心大辽国劫持粮车的问题,因为这些粮车距离丁峰的部队距离实在太远了。除非丁峰从葛岩的防御飞过去,否则根本不可能奇袭。

南院王丁峰,此时甚至怀疑,葛岩一开始就算好了灵天城地理位置的偏远,故意让丁峰占据此城,目的就是不停的进行牵制。

可是如今丁峰已经攻下此城,奏报也已经呈送到了燕京城,给了大辽国一点信心和士气。

毕竟刚被五国夹击,大辽国如今是元气大伤,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人心了。哪怕只是收复了一座城池,对于大辽国而言都是极好的。

可是这样一来,对于丁峰来说,灵天城就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嚼之不下,弃之可惜。

大魏国的军队,显得轻松惬意,每一天都有几万人到灵天城外游走一番,叫嚣了之后,却并不进攻,而是立刻撤退。

这一切透着诡异,让丁峰觉得很奇怪。

几次丁峰想要下令出城追击,都自己强压了心中的怒火忍住了。

此时的丁峰不能再冲动了,损失了十二万主力之后,他的兵力如今只有三十八万。可是敌人足足有七十四万人马。外加上丁峰的军队刚被挫败,此时士气正低,实在不应该孤军深入。

就就在丁峰不断的谨慎做决断的时候,大辽国燕京城,一封封急报传来。

因为丁峰攻下一座城池之后,已经连续二十多天毫无进展,燕京城那边已经心急火燎,不停的督促着丁峰继续展开行动。

燕京城之所以这么急,原因也很简单,三十八万大军,每一天的作战消耗,对于大辽国而言,都是天文数字。

大辽国和大魏国有很大的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