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部分 (第1/4页)

并且为此向皇帝陛下求情,但是李世民没有答应,而是强行解除了城阳公主和杜荷的婚姻,据说已经在物色新的驸马人选。

得知此事。杜荷不禁有些后悔,自己这样要杀她的父亲,她竟然还帮自己求情。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可惜为时已晚。解除婚约也好。即便曾嫁做人妇,但城阳是嫡出的公主,如今再嫁,长安的世家子弟也会排成队。争抢这个驸马资格的,对此杜荷一点都不担心……

……

太极殿里,朝会仍在继续。

马周和李世民抛出这个引子之后。接下来心知肚明的臣子们便该行动了,首先出场的御史柳擎。

“陛下,皇长子谋反固是大错,但过去也曾有功于国,将功虽不能完全抵过,但可否饶皇长子一死?”

柳擎道:“皇长子犯错,且是谋逆大错,但陛下慈父情怀,可否饶恕皇长子不死?”

两个理由,一公一私。

李承乾身为太子多年,也曾经主持了不少政务,以往李世民外出巡幸的时候,都是让李承乾监国的。说他有功于国倒也在情理之中,寻常臣子立下大功之后,都可以获得免死的丹书铁券,何况是皇长子,曾经的东宫太子。

于私,李承乾是皇帝的儿子,儿子犯了错,一味地惩处甚至杀了似乎也太过残忍。试问子女犯错,哪个父亲应该都有原谅儿子的想法,如果错过不能原谅,那么也会有恻隐之心,尽可能地多加宽恕和疼爱。

皇帝也是人,也有恻隐之心。

柳擎也不知道是受了李世民本人的授意,还是政事堂的宰相们安排,反正这番发言恰好开了个头,让这件事有了别的转机。

接下来果然有好几个人出面发言,大都是文臣,武将们都很识相地没有参与到其中。谋反这种事,最忌讳的便是武将参与,所以原则性问题不能犯错。

随着发言的继续,参与保全李承乾的人越来越多,申国公高士廉之后,宰相房玄龄也出面了。

“陛下,臣负责与马周审理此案,原不该表态,但皇太子之过多少情有可原,恳请陛下宽恕。”房玄龄作为当朝宰相,发言自然是格外有分量的,他出来请求原谅李承乾,自然意义非凡。

至于先前的高士廉则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他出来保李承乾自然也是有道理的。

岑文本紧随其后,作为中书侍郎,天子近臣,他比谁都清楚皇帝陛下的心思,自然会站出来保李承乾。

这三个人出面,分量一下子很重很重,朝堂上的所有人也看的分明,心中也都渐渐有数。

就在他们愣神的功夫,长孙无忌出面了,行了个大礼直接跪在地上,沉声道:“陛下,皇长子是臣的外甥,臣的话自然也有私心,恳请陛下宽恕,免皇子死罪。”

没有任何理由,直接告诉你我有私心,长孙无忌在这件事堪称是光明磊落,也直截了当。他这番看似没有说服力的话,实际的效果却是最有用的,因为其中不仅有他长孙无忌的面子,还有长孙皇后的面子,分量十足。

同时向所有人表明,我这个当舅舅都有私心,可以明确说出来,那么皇帝陛下作为父亲,岂能没有恻隐之心?这没什么不对的。否则岂非冷血?

李世民听到之后,摇摇头,轻叹一声:“你们啦……”

只是一声叹息,再没有其他言语,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父皇不打算饶恕李承乾?李泰不仅微微错愕。

也就是他错愕的功夫,身旁一道人影闪出,定睛一看正是晋王李治,只见他上前道:“儿臣恳请父皇宽恕皇长兄死罪!”

都在求情,晋王李治出面又多了一层新的意义,这是来自于兄弟间的求情。虽然大理寺没有定案。但是外界有传言说东宫谋反当日,曾有人闯入芙蓉园试图行刺晋王殿下。

但是今日,晋王殿下却出面向皇帝求情,足可见晋王殿下之仁厚,念及骨肉手足之情啊!而且如此一来,求情人群的范围更广,分量也更重。

看到这一幕的谢逸很高兴,着应该才是今日的重点,李治要彻底走上台前。单单是今日站在朝堂之上分量并不够。一个让要想真正让别人注意到,真正有存在感,必须要发出自己的声音。

谢逸没有直接告诉的李治,因为这件事显得很功利。而是通过狄仁杰去影响。李治最终这么做了,谢逸相信除了功利的想法之外,也有很大程度上的真情,他是真的在乎手足之情。他是个好孩子。

李泰自然十分后悔,略微的迟疑给李治抢了先,自己突然就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