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部分 (第1/4页)

“杨楚生啊,去年我来的时候你说过,五年内,要将红光大队发展成一个农村式的城镇,看来发展还不够快啊。瞧瞧你们村,全部都还是破旧的平房,只有三年多的时间了。”赵书记笑着说。

杨楚生就站到赵书记身边,也笑着说“三年多的时间,我一定能实现。”

“咔咔咔”!林文娟和金记者两个照相机,趁着这个时候,将杨楚生跟赵书记站一起的镜头拍了。

“好,我等着你,到时我还要来。”赵书记一说,干部们都笑,柳书记不但笑,还歪一下身子,表示她笑得很激动。

“你们的第一个工厂,已经一年了,收入多少?”赵书记还又问。

“除了工人每个月平均将近四十块钱的工资,工厂的收入十几万美金。”杨楚生就如实说。

“啪啪啪”!赵书记笑着就鼓掌,这好,其他的也凑和,掌声的意思跟称赞声也一样。

“因为我们要发展第二个工厂,资金比较紧张,所以给工人的工价定得比较低,现在我们第二个工厂建好了,以后准备将工人的工价提高一倍以上。”杨楚生又说。

好家伙,这可不得了,在平县这种鸟不拉屎的穷地方,工人一个月能拿八十块工资,那是会吓着人的。

“很好,工人的收入增加了,他们家里就能盖新房,这也是你实现农村式城镇的步骤之一?”赵书记又笑着问。

杨楚生点着头笑“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以我的想法,虽然我们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度,但是尽量让人人都能富裕起来。如果我们大队富起来了,但社员却富不起来,或者是贫富不均,那也不算富。”

“对,社会主义,就是人人都能富起来,最后实现共产主义!”赵书记又笑着说。

杨楚生裂开嘴巴,却没有笑出声,共产主义是那样好实现的嘛。不过说真的,这是他的理想,但要实现,就得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

总之说吧,这就是他的目标,他就想将红光大队,发展出跟别人不一样的模式。最少让社员们,让跟着他的知青们,没有贫富悬殊的现象,有的是大家快乐生活在一起,都能过上一样富足的生活。

剪彩仪式隆重但却不拖拉,总之该上台讲话的,也是以简单为主。最后赵书记跟郭老一揭牌,工厂也马上就开工。

“这些工人都是要回城的知青,现在回城的知青,他们的生活条件苦啊,我准备找港商,在滨海市办两家工厂,工人全部是知青。”杨楚生陪着领导们走进车间,这话,是跟地区两位领导说的。

“嗯,很好,知青们的情况我们都知道,但要解决实在困难。”地委书记也笑着回答。

这赵书记一来,肯定会专门跟这位小知青劳模谈谈。这一班人吧,也往他的竹寮那边走,也就是说,份量不够的人,就不要凑热闹了的意思。

“好呀,来来,在这竹子下面坐!”赵书记走近竹寮就笑着大声说。

真的好地方,赵书记一坐下,抬头就往竹子上瞧,上面有鸟叫的声音呗。笑着说“我要是退休了,能找个跟你这样的地方吗?”

干部们也都笑起来了,赵书记对于跟他坐一起的杨楚生,真的没得说,几次抬手拍着他的肩膀。这次他亲自到红光大队出席剪彩仪式,完全就是冲着改革开放这四个字来的。应该说,就是这个小家伙,在南滨省最先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

“杨楚生,干得好啊!改革开放这四个字,你三年前就开始实行了。”赵书记说完了,还又拍着这个小家伙的肩膀。也还别说,放眼全国,谁能跟他一样,他可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家伙。

杨楚生却是笑,看一下柳书记又说“但是难啊,阻力太大。”

“虽然是有阻力,但是你还是搞起来了,而且带动起整个公社,这也证明了,阻力有,但好的发展,领导还是支持的。”柳书记也笑着说。

杨楚生更笑,她这么说,就是没有领导的支持,他就搞不起来。嘿嘿,以前是百般不准,现在却是捞功劳。

“看来,你这个发展模式很对路,联产承包,发展下去很可能变成包产到户。”郭老也说话了,这位老干部对农村还是比较熟悉。

“包产到户有好也有坏,山区当然好,就我们这些丘陵地区,农田成片的,其实不适合,因为可以机械化耕作。如果我们这些,还有平原地区也实行包产到户的话,那也会造成土地流失。”

杨楚生才说完,赵书记也问“为什么?”

“因为土地分给私人,就会陷入无序耕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