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扩大军工厂 (第1/2页)

好书推荐: 穿越之学霸修真

解决了无烟火药的问题,袁飞第二天约见了枪械专家。 就在司令部,袁飞仔细询问了大伙以前干过什么工作。这一批十几名专家里有三四人是参与过枪械改进是,还有一些是擅长工艺的。 袁飞:“各位,如果只有枪,没有设计图,有没有可能仿制出来?” 刘德柱:“结构一样可以仿制,可是工艺,材质不一定能复原,咱们只能多试几种办法,像这个驳壳枪也就是毛瑟c96,我们以前就成功过。” 停了一下,接过袁飞递过来的mp38,把玩了一番,继续说。 ”司令员 ,这是mp38吧?铣削工艺的,德国人自己也很难量产啊!我们这些人加起来一个月也仿不出来十把啊,想量产冲锋枪,我觉得mp40更好,我听说过这枪,冲压工艺的!前提是能搞来十几把样品” 刘德柱笑了笑,继续说了一句:“维修倒是没问题,我一直以为您找我们来是想让我们仿机枪呢!” 和袁飞想的差不多,这种铣削工艺精工的步枪,基本上只能靠缴获和爆装,不能自己量产。 袁飞:“各位,稍等几天,我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样品!各位专家需要什么专业设备,建什么厂房,直接和我对接,邢副司令那边忙不过来了估计!” 又讨论了一会儿,基本上确定了前期只能把工厂建在山洞窑洞里,等袁飞能真正解决防空问题了,再在外面搞工厂。 袁飞这里的军工厂家小业小,人员经不住损失,一切以保卫人员安全为主。 ... 袁飞的日程表上忙的不可开交,昨天是确定各部队的人数,晚上是陪化工技术专家,今天更忙,早上陪枪械专家,中午晚上都是会议,如果中午没商量好,晚上的会议还得顺延。 有些时候到了袁飞这个级别,不是不愿意经常去基层走走,和一线战士们喝喝酒聊聊天,是条件不允许他经常去。 简单吃个午饭,袁飞召开了第二次会议规划军工厂。 之前那个军工厂就是小搞搞,规模不大,老团部就能解决,现在要上规模了需要重新处理一下。 参会人员也有调整,首先纵队级军官全部在场,袁飞、潘磊、邢志国、丁伟、孔捷。还有专家代表,原先军工厂的工人代表,新招募的工人代表。然后就是各个团派一个人过来参与。 全部加起来也有两百多人,窑子都坐不下了,孔捷安排着统战部的同志忙活了一早上。 一般情况下,组织会议应该是组织部或者办公室安排,严格说下来应该是邢志国联勤部的事情,但是袁飞为了平衡,把这些功能的办公室组织都划到了孔捷统战部。 大伙是三四个人带着千把人一起拼命的时候,可以不分彼此,现在成规模了,不得不用这些袁飞自己都厌恶的手段来维持稳定。这样一个事情,以前就是袁飞一个人拍桌子就能定,现在五个人都得参与进来都有份。 比如军工厂内部事务,以前邢志国一个人就说了算,现在装备部的丁伟丁部长也能插一脚,如果内部不合,统战部、政治部都得加进去。 像这些东西,目前来说根本没有用,效率说比不了励精图治的一言堂的,但是他保险,耐受力强。 话归会议,整个过程很顺利。 首先是确定了新产品“四步走”模式。 第一步试制样品,第二部试验工艺,第三部山区工厂中规模生产,第四部等天上没有大问题了,直接把工厂摆在平原搞大规模生产。 因为现在袁飞可不敢把工厂摆在平原,虽然有很多高射炮飞机,但是还没有变现出来。 所有目前的关键是要修路,现在能造的东西,都不重,用三蹦子就能运输,袁飞也是要求路能通三蹦子就行。 邢志国:“咱们现在有三蹦子9辆,基本都是拿东西和周围部队换的,然后油也是个问题。还有个原因啊,之前老袁打仗啊,就喜欢炸车,不然我估计我们至少有40辆!” 袁飞:“车,我想想办法先” 还有个问题,没有新车,没有配件,而且都是跨斗式结果,不利于运输。 至于油,袁飞刚从油田附近回来,晋地石油啊煤啊多的是,吕梁山沁水盆地都有油,前者在西侧和太岳山隔河相望,后者都在那里打决战了,袁飞还是很熟悉的。 大柳湾去往老团部,修23公里山路,路宽1.5米,每一公里设置一个调头点。这样的好处是工作量小,在原有基础上加宽即可。 至于大柳湾和三个县城,张庄之间,那是地势平坦不用刻意修路,多开几趟,路自己就出来了。 这2多公里两侧,分成六个区域,分别安排六个片区,被服厂、无烟火药厂、掷弹筒厂、弹药厂、炼铁厂、枪械厂。 每个厂子都能分到7-8公里宽,长度也差不多的区域,可以各自在这个区域里选择合适的位置建厂。 虽然叫厂子,但是其实可能就是几个小窑洞,几块大点的平地。多数工厂都表示现在只能现在一些现成的村子先开工,具体什么时候能有专门工厂,还要看袁飞的支持程度。这章没有结束,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