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拼刺刀 (第1/2页)

苇名非常清楚实力上的差距,他对晋东的战斗力有最直观的评估,至少需要两个甲种师团,加上其他部队围剿才能完全消灭。 与第十一军打大仗还要想办法捕捉中央军主力不同,晋东纵队是找着你的主力打,这样的战斗力显然不是苇名支队一个万人左右的新军可以抗衡的。 如果在榆赐、太原的平原上决战,苇名支队是不可能守得住的,袁飞的指挥能力,加上体量上的差距,会在48小时内碾压苇名支队,如果48小时没碾压,就是袁飞的精锐部队要绕后打全歼战了。 所以苇名自知,守,不行;打,打不过。与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 苇名给冈村的电报里说道:“我部唯一之机会,战!殊死一搏!” 这样的决战,苇名下了很大的心思,地点足足想了半个月,加上一旅南移,最后选在长凝动手,这里有两个优势,第一,大兵团不能展开,就只能小规模硬碰硬,第二,河谷狭窄,两侧都是大山不是在河谷里的炮,都打不进来。 除非袁飞一开始就把炮兵安置在这里,不然炮团无法提供支援,而长凝镇,直到现在都没丢,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再说那狗皮膏药旗,主力部队每个小队都有一面,同时骑兵部队分到了一百面。 苇名要求,打到哪里,旗子插到哪里,带着旗子的骑兵,哪里人多就往哪里走,要让每一个参与决战的战士都在旗帜下参与决战。 炮兵部队,认旗不认人。 苇名给每个鬼子都发了头带,允许士兵这一场在战场上随意抽烟喝酒,几乎“搬”空了整个太原的烟酒存货。而且超量发放了子弹,单兵备弹从125提升到245。自己用125发,替机枪带120发。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随便射,射的越多,身上越轻。 多了重量就要有取舍,鬼子在城外睡了一夜,放弃了所有的被褥,喊了句口号。“打到水泉睡大床!” 这个河谷,窄啊。 部队展不开,双方都选择了轮战模式。 而在长凝镇里守着的龟田勇气大增。 “哟西哟西!不愧是支队长!给支队长发报,我部希望支队长撤回从西北侧突围的命令,我们要守在这里,牵制八路的部队,战至最后一人,执行中心开花战术!” 苇名收到电报,嘴角一歪,这就是他想要的,他只说去送死不好,龟田自己说死战,好! “把龟田大队的电报念给中川大队每一人听!” “嗨!” 一时间中川大队士气大振。这也是一点心理作用在里面,也是苇名众多小花招中的一个。 龟田大队打了一晚上,现在说越打越勇,那我们中川大队休息了一晚上,吃了支队长点牛肉清酒,不应该更强吗!纷纷都有一种打穿八路,接战友回家的意思上来了。 第一场自然是苇名的下等马中川大队对孔捷第三支队中等马罗震83团。 说是中等下等的,也是相对而言,一边是想在傍上苇名这个大树的中川和他手下狂热状态点鬼子,另外一边是曾经自爆炸碉堡的罗震和他统领的成立以来没吃过败仗、杀气正盛的83团。 双方一交手就是杀招,玩的就是一个狠,拼点就是一个不要命。 鬼子仗着炮兵训练水平高,极其嚣张,炮火就落在鬼子前100多米,鬼子就跟在炮火后面快速前进。 罗震下达了要反冲过去,穿插分割正在前进中的鬼子,准备用老套路,硬吃一口,干掉鬼子的锐气。 中川:”八嘎牙路,八路猖狂至极:第二、第三中队!上刺刀!给我干掉冲上来的八路!” 中川吐沫星子喷的比92式机枪还猛,可以看出来,情绪到位了。 其实中川的意思是,近战,要是真贴脸了就用刺刀。 但是这命令下去就不一样了,两个鬼子中队喊着苇名抄来的战歌,直接上去拼刺刀。 罗震:“哈麻批!真当老子不敢拼刺刀!三营!上刺刀!给我冲!妈了个巴子的(东北话),老子夺(西南方言)死你!” 中川脾气也上来了。 “第一中队、第四中队...” 旁白:高端的战争,往往采用最原始的方式进行,就像这场战斗,遭遇不到10分钟,就演变为冷兵器肉搏! 这样的方式,杀伤力虽不如使用热兵器,但是能给敌人最大的心里震撼。 苇名有些意外,不过这是好消息,说明士气正盛。 “鸠山大队,准备,30分钟后换下中川大队,就要这样打,出手就是杀招!好好准备吧” “是!” 鸠山随即下去做最后的准备,相比起中川大队,鸠山大队算是一个中等马,还临时编了一个伪军重犯小队,有个40来人,全是和八路有血仇的伪军,就是投降也是必死无疑。 另外一边,因为人数上占优势,罗震只派了两个营出去拼刺刀,还有一个在后面,要是能瞄到就放冷枪,瞄不到就休息等下一场战斗。 狂野的拼刺刀持续了半个小时,就被拉开,双方还有杀红眼的人抱着在地上打滚。 第二场接踵而至。 鸠山也是下了一番心思,几乎是已经到了拼刺刀战场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