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湖边钓鱼 (第1/2页)

现在种植小麦不像春天播种,只需要三个多月就能成熟,冬小麦的生长长达半年时间之久。 而青稞则是大约三月就能收成。 赵叶青对于青稞实在有些陌生,把原主人的笔记和书本都仔仔细细翻阅过,重点都用小本本记了下来。 种地看似简单的耕耘播种,实则学问大了去了,每一步都不能错,错了就喝西北风。 青稞耐寒高产又早熟,可之前她几乎都没怎么吃过。 从书本上介绍来看,青稞不仅味道好吃,还是低升糖高纤维的粗粮。 赵叶青默默流泪,为什么自己在做社畜天天减肥的时候,没有发现这个宝藏。 种!给他大种特种! 小麦种子和青稞种子种植之前,还需要放在太阳下晾晒两天,进行杀菌后才能种植,降低染病率。 赵叶青翻出原主人留下的种子,把小麦和青稞拿出来,仔细翻看。 原主人保存的好,没有生虫发霉,只要晾晒后,就能播种。 之前除了在草圈子里撒了些草种子之外,别的牧草就没有再种了。 袋子里除了之前播种过的苜蓿、高丹草和黑麦草,还有玉米草大叶速生槐等等...也一直被忽略在角落。 之前是想着还要回家生活,就没有打理太多,现在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能种就多种一点。 她打算再围两个草圈子。 工具房还有一个木质曲辕犁,应该是原主人耕地时候用的。 笔记本上也有记载了,几月几号,曾借用谁家的马拉犁后已经归还的字样。 现在家里有犁有马,肯定要比之前两人种水稻时,用锄头手动翻地要效率得多。 赵叶青把计划做好后,穆奚的两车牧草也用小红拉了回来。 小红已经吃饱了,赵叶青把它拴回了马厩,拿上工具和穆奚出发去湖边。 两人没有直接走到湖边,而是先上山头观察情况。 确认湖边没有危险生物才靠近。 这次赵叶青拿了修建兔子圈剩下的竹竿出来做鱼竿。 之前编织笼子捕鱼,能捕到的大小有限,篓子做小了只能捕捞到小鱼,做大了鱼又会游出去。 用鱼竿就不一样了,只要能鱼不是太大,把竿子和线弄断,那就能钓到大的。 两人走到湖边,赵叶青看着湖滩沙土上的痕迹,指着问道, “这是什么脚印?” 穆奚蹲下辨认,“这是鹿的脚印,以前就听说草甸这边有各种野生的鹿。” 赵叶青想起了那只小林麝,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活着。 穆奚把麻绳递给她,家里没有鱼线,只能用麻绳来钓鱼。 两人各找了一处位置坐下,鱼钩用的是从村里找的缝衣针。 她原本从网上买的那60根针,现在还在原来的家里躺着。 不过缝衣针家家户户都不会缺。 特别是有老人的村子,不仅有针,因为老人年纪大了看不清,这针还比一般的针粗一些。 用来钓鱼简直不要太合适。 从地里现挖出新鲜的蚯蚓鱼饵,挂好后甩进湖里等着。 麻绳做的鱼线有些显眼,赵叶青是把麻绳解开来,只用了两三根细麻丝拧成一股做的鱼线。 当然还是比不上透明的鱼线。 以前听过一首诗,‘潭底锦鳞多识钓,未投香饵即先知。欲教鱼目无分别,须学揉蓝染钓丝。’ 说的就是这鱼精明得很,得把钓鱼的线染成和水相近的颜色才能骗过它们。 水边生长着一些野生的花菖蒲,是紫色的花朵。 赵叶青摘了几朵用石头砸成蓉,涂抹在麻绳上,晾了一会才甩进湖中。 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总得先试试。 穆奚也想到了这个方法,被赵叶青制止了。 “你别用,我用,这样能判断出这染绳子到底有没有用。” 穆奚瞥了她一眼,“那你怎么不说你别用,让我来用?” 赵叶青指了指自己甩进湖里的鱼钩,“先到先得。” 穆奚被气笑了,也不知道刚才是谁,在摘花的时候,说帮他摘,后面自己染完了才把花给他。 “行,你说了算。” 鱼线上还绑了一节芦苇杆当做浮漂。 赵叶青把鱼竿握在手里,懒洋洋的靠着湖滩边的一块大石头。 湖水依旧湛蓝的像一块宝石,微风也没让这块宝石泛出裂痕,倒映着天上飘动的白云,让人一瞬分不清哪一边才是天空。 和煦的阳光洒在身上,周围除了风吹芦絮的声音,便再没有别的声响。 才刚开始钓鱼,赵叶青就有些昏昏欲睡了。 手里鱼竿的震动一下子把她从迷离中拉出来。 她看见湖中的芦苇浮漂,被一下一下拽着往下,耐着性子再等了等。 等到浮漂被完全拽进了湖里,鱼线都被拉歪了,赵叶青才开始提杆。 湖里的鱼不同于小水潭的鱼,体积要大得多,一下子拽上来,鱼竿就会折断,绳子也容易断。 得先跟着鱼,慢慢溜一会,把鱼的体力耗尽了再拉上来。 赵叶青轻轻拽着线,力道感觉不像是小鱼,没敢轻举妄动。 跟着鱼来回游窜,时不时轻轻提一下鱼线。 鱼慢慢的被耗空了体力,赵叶青找准时机一下把鱼拽回了岸边。 一条银白色鱼落在湖滩上,赵叶青捏住鱼嘴,把钩子取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