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这老者虽然年逾古稀,但是眼神却是清澈,彷如新生的婴儿,秦歌一看便知,这老者定然也是修成了浩然正气,心性返璞归真,领会了儒家的赤诚之道。

果不其然,这老者经过短暂的惊讶之后,心境瞬间古井无波,脑海之中的浩然正气冲出,在他头顶形成一道金色的云彩,刺目的金光将秦歌的眼睛都刺得隐隐作痛。

“小子秦歌,见过师长。”秦歌通读儒家典籍,知儒家之人最重礼数,而这老者也是修出浩然正气之人,属于当世的大儒,持晚辈之礼也是应当。

“烈汉,你去准备一些酒菜,我要与这小兄弟把酒言欢,没想到我曾文子竟然在有生之年还能遇见修出我儒家浩然正气之人,这般看来,我儒道定能大昌。”

曾文子话语之间有着文人的一股豪气,受这豪气影响,秦歌也是心内快慰。

很快,烈汉便置备了酒菜,放在桌上,退了下去。

待到酒酣之际,曾文子却是与秦歌论起儒家之道来,曾文子乃是儒家大儒,饱读诗书,满腹的经纶,长编大论娓娓道来,秦歌登时听得入迷,完全沉迷于其中。

话语之中,曾文子提起他乃是先秦时期儒门中人的后人,先秦时期始帝皇焚书坑儒,大肆杀害儒家之人,弄得天下儒生惶惶不安,皆隐归山林,不再出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儒生皆在山林中搭建了房屋,养育了后代,再也不问世事,一心在山中研习儒家经典,曾文子先祖也是这些儒生之中的一员。

曾文子学富五车,胸中所学更是先秦时期被这些儒生带出来的典籍,其中的哲理更与大道相近。虽然秦歌纵观玉虚殿二层中的儒家典籍,但是其中蕴含的道理比曾文子所说粗浅了许多。

只因玉虚殿二层之中的典籍虽然宝贵,但是经过先秦的焚书坑儒,所遗留下来的典籍皆是有所删减,其中的经典并不齐全。

一席话谈完,已经到了夜半三更,曾文子也显得疲惫不堪,毕竟他已年迈,精力有限。

曾文子替秦歌布置了一间厢房,而后他便去自己屋里睡去了,临走之时,还约秦歌明日再谈。

送走了曾文子,秦歌独坐桌子旁,梳理自己脑海之中的记忆,将曾文子所说所讲都记了下来,细细揣摩其中的道理。

秦歌接触儒道时日尚短,对于儒家之道并没有系统的认识,能够修成浩然正气也得益于秦氏一族数百年遗传下来的文化底蕴与玉虚殿二层之中的诸子百家经典中的浩然正气熏陶,才在他脑海之中种下一颗浩然正气的种子。

更为重要的是他从秦望遗留下来的那篇小册子中,领悟了其中的赤诚之道,将脑海之中的那颗浩然正气种子给催发,使其成长,生出真正的浩然正气。

虽然秦歌此时的浩然正气还未大成,不过只需要时刻保持着赤诚、坦然之心,浩然正气迟早有一日便会大成,使他一举成为儒家的大儒。

今日与曾文子一席话之后,使得他对于儒道的认识多了几分,心中更加坚定了修儒道之心。

夜沉如水,清冷的月光从窗子洒下,覆盖在秦歌的脸上,将这张淳朴的脸蛋照得纤毫毕现,如繁星般明亮的双眼不断闪现着智慧的光芒。

“儒家之道强调人身的自我修养,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天人合一,而道家则是强调道法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却是另外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道究竟是何物呢?竟然让无数人为之疯狂,为之耗尽毕生精力,不过先人也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现今我都还未入道,怎么就去好高骛远,思索那大道之事呢。”

脑袋一阵胡思乱想,到了后半夜秦歌才沉沉睡去。

第二十八章 世外桃源(下)

次日,秦歌早早的起来,练习了一遍心若止水诀之后,便走出房间,正巧遇见了曾文子在院子中练习养生之道。

秦歌发现,曾文子练习的养生之法与他的那套熊经鸟伸之法相似,也是模拟自然间万物的形态,均匀呼吸,吐故纳新。

“先生,我也曾学过一套养生之法与你现下练的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是你这套养生之法却是少了几分刚直,多了几分阴柔,倒是有些奇怪啊。”

曾文子微微吐出一口气,说道:“我这养生之法从上古便传了下来,名为太极。”

太极之道,秦歌也略知一二。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之道动静如行云流水,与天道合,衍化万物。

这太极之道他也曾捉摸了许久,始终不得入门,而曾文子似乎颇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