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发展规划 (第1/2页)

好书推荐: 得道长生

市舶司始于唐代,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成为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

至北宋中期,市舶收入就已达四十二万缗左右,换算成贯就是四百二十万。

一直到南宋,市舶司收入更是占去国家总税收的一成半以上,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同样,赵匡胤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在广州设了个市舶司,用来掌管海上贸易。

不过也就这一个,别无分号,不过也可以理解,以目前的大宋版图看,貌似也就在那处可以设个市舶司了。

而且这颗独苗要一直用到差不多宋末,直到徽宗崇宁年间才会增设其他港口。

另外此时的这棵独苗似乎也不太受赵匡胤重视,仿佛就是随手一指,意思意思的在那里设了这么一个点。

不但市舶司的职权归地方,财政收入也一并纳入了地方,还没有被很好的重视。

至于那市舶司的税收制度,也很是草率,就是简单的抽点人家船上的货物充当。

这点连那赵二都不如,赵二至少还搞了个分成抽解及博买制度,边贸榷场也是在赵二手中发展起来的,就事论事,赵大的经济头脑的确是不如赵二的。

这也是王浩的信心所在,此时搞经济建设的潜力非常大,搞的好了,能为大宋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一路想一路行,一直行至垂拱门,耳边突然响起一个阴测测的声音。

“王老弟想什么呢?如此入神?”

冰寒刺骨的说话声几乎都要舔到自己的耳垂了,瞬间浑身的汗毛都竖了起来,王浩大惊之下嗖一下原地弹开一步厉声喝道。

“何方妖……海公公?你……走路咋都没声音了?”

“杂家在皇仪门就看到你了,是王老弟想事想的太入神了。”

“是……吗?”

有那么入神吗?思忖间,海公公那阴测测的声音再次凑了上来,直抵王浩耳垂。

“王老弟可是还在担心晋王的事?放心,诸事已妥,呵呵呵呵……”

诸事已妥,大权在握,地位稳如狗,要论春风得意,如今的海公公才是拔头筹的一个,一脸沉醉其中的模样,丝毫没有权势越重,处境也就越险的觉悟。

“妥了好呀,陛下可有处落晋王的旨意下来?”

“就这几日了吧,王老弟此为何来?”

“找陛下商量点事。”

“陛下此时在福宁殿中,王老弟在此稍后。”

赵老大堕落了呀,这都什么时候了,还窝在后宫中。

赵匡胤的确堕落了,此时的他正在福宁殿中与两个义学来的小娃讨论国事,不时发出哈哈的笑声。

义学来的两个小娃,自然是小蝶与姜幕云,他俩此来是有一件极重要的事要与皇帝商量。

随着数学课课程的不断深入,已经要经常用到平方立方的概念了,但这世界的度量衡,显然不是小蝶能接受的,尺寸分毫厘的度量方式,严重制约了数学课的进一步深入。

况且这里的木尺极不标准,找来的几把一模一样的木尺,细究之下,也是有一些差距的。

因此非常迫切的需要一个统一且标准都高一些度量衡制度。

改制度量衡自然是需要由皇帝提议才有可能实现的一件大事,因此俩人就趁着学校旬日假的空隙,以拜见干娘干爹的名义,再一次悄悄的溜进皇宫来了。

“哈哈哈……你个小家伙,又要说一些耸人听闻的言语来吓唬人了。”

赵匡胤对小蝶有理有据的说辞不以为然,还有些头大,这东西,哪能说改就能改的,想想就觉得麻烦非常。

“这是真的干爹,度量衡标准化真的很重要。”

小蝶说着取出一个随身带来的木匣子,把里面准好的东西一一取了出来。

“这是何物?”

赵匡胤呆呆的看着矮几上那个模样古怪的东西。

“这是钱,我们的钱,新的。”

小蝶摆弄了两下桌上那两吊铮亮的铜钱无奈道。

“钱谁不认识!朕指的是这个!”

赵匡胤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这是天平秤呀,老早就有了,干爹竟然不知道?”

这个天平秤本来是想着做一个的,问了老爸之后,他说天平秤很久以前就被古人们发明出来了,而且精度很高。

不过由于用起来繁琐,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果然最后他们在药店里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