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留侯 (第1/2页)

好书推荐: 绝世武神录

不说公孙瓒等人有多吃惊,连刘备和张与都有些反应不过来。 张与看着眼前这带着旄牛尾的竹竿,微微拧眉。 这段日子,他跟刘协日夜相处,他都没发现,刘协竟然背后搞了这么一出。 要知道。 刘备和张与面前的东西,可都不是一般的东西。 张与身前,这带着牦牛尾的竹竿,名为‘节’。 历来就是天子亲自授予的,本身就象征皇权。 因为持节者可代行皇权,所以每次授予都极为慎重。 一般是因为天子的使臣奉命出行,所以才拿着这东西作为身份凭证。 比如西汉时期,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的时候,汉武帝就给了他这个东西。 但也因为这节因为是天子亲自授予的。 所以持节者,本身就有一定便宜行事的权利。 只不过,这节权利的大小,就看皇帝的意思了。 毕竟。 有关使持节,持节,假节的详细划分,直到魏晋以后,才有了定论。 但即便如此,这节的象征意义,依旧分量十足。 如果说张与身前的节,代表的是无上的荣誉。 那刘备身前的黄钺,还要更高一级。 因为节再怎么样,都是代表臣子的。 可黄钺则不然。 在这君权至上的大汉,手持黄钺,即为‘假节钺’。 放眼大汉,除了皇帝以外,就没有比假节钺更大的权利了。 手持黄钺的臣子,所过之处,就代表皇帝亲临。 这臣子完全象征着皇帝和国家,可行使相应的权力。 而对于刘备这种武将来说,意义则还有不同。 武将若是假节钺,战时可以不经请示,就可以直接斩杀触犯军令的将领。 而今。 刘协给了刘备假节钺的权利,再加上先前的传位诏书,这就相当于把江山完全托付出去了。 没等两人反应过来,上首的刘协缓缓起身,扬声道: “天命所归,汉室昌盛,皆因忠良之臣辅佐。 张良,先朝之杰,智勇双全,辅佐高祖平定天下,功高盖世。 今有张良之后张与张子和,谋策无双,临危不惧,救朕于危难之中,实乃朕之股肱,国家之栋梁。 朕念其功高,特旨复封张良之后人为留侯,以彰其功绩。并授官职为太傅,位列上公,辅佐朕躬,以安社稷。 其位尊权重,可随时出入宫禁,与朕面议国家大事。 此外,朕特赐留侯使持节之权,权柄在手,可平定天下谋逆之臣。 授其先斩后奏之权,无论官职大小,凡有叛逆不轨之徒,皆可先斩后奏,以正国法,维护朝纲。 朕盼留侯承先祖之志,承袭先祖之志,忠诚辅佐,共策国家大业。” 刘协话落,众人看向张与的目光纷纷一变。 陈到、张飞等人还好,都是为张与开心。 而韩馥和公孙瓒等人则在羡慕之余,多了几分的忌惮之色。 毕竟。 这持节的权利大了去了。 就是今天韩馥身居冀州牧之职,张与也是想杀就杀了,只要理由合理,刘协根本不会追究。 何况。 刘协这一封诏书,还直接给了张与一个县侯的爵位,一个上公的官职。 而除此之外。 刘协还也授予了张与随时面见皇帝,出入宫禁的权利。 这不仅象征着位高权重,更意味着皇帝的信任。 况且。 县侯虽然听起来不过只有一县之地,但代表的地位却完全不一样。 它确确实实是有封地和食邑的。 因为早在大汉开国之初,就曾定下一条规则: “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也就是说没有功劳,或着没有皇帝的批准,就不能称侯。 而张与这个县侯又属于列侯。 所谓列侯,就是汉朝“二十等爵”里面的第二十等。 原先叫“彻侯”。 后来因为要避武帝讳,就改为了“列侯”或者“通侯”。 它不仅是二十等爵里面的最高一级,而且地位和诸侯王极为相似。 换句话说,只有成为列侯,才算是真正踏上了大汉的统治圈内。 而光武中兴之后,列侯的等级被逐渐细化,定格为五等,分别是: 县侯、都乡侯、乡侯、都亭侯和亭侯。 而其中,以县侯为尊,可食邑万户。 而关羽在历史上曾受封的汉寿亭侯,只能食邑二百户。 即便如此。 若是三分天下时候关羽,跟孙权一同出席皇帝的宴会。 关羽能坐着。 而孙权就算是东吴的掌权人,也就只能站着。 这就是差距。 尤其张与还是复封的留侯。 原本。 张良传下的留侯之位,第二代时,就因不敬罪,而被削夺留侯国爵。 此后,连萧何的后人都时常被复封为酂侯。 但张良的后人却没有在听过复封之事。 如今张与能再次被复封,也算是光宗耀祖了。 再说太傅之位。 其实,大汉朝三公之中,并不包括太傅。 原本的三公是只有太尉、司徒、司空的。 可是因为东汉末年,皇帝大多都是幼年嗣位。 于是,皇帝就常以太傅录尚书事作辅弼来主持朝政。 这样,太傅便位在三公之上,称为上公。 或者与三公和称“四府”。 比如之前被董卓弄死的袁隗,他生前承担的便是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