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朱标的看法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第371章 赵勉和郭威,一个是商贾门楣,不知厉害,一个武人出身,不怕厉害。 又自恃有所谓世交的情谊,故而一拍即合,当即拜了把子,相约同舟共济,共创辉煌。 媾和没几日,他们便设法打开了源库,把几摞宝钞揣进了兜子里。 郭桓知道后勃然大怒,他怎么也没想到,弟弟到京这么短的时间,就敢做下这样的事,但已经晚了,尤其是事涉亲弟弟和儿子… 作为国朝尚书,又做了十二年的刑名,他知道这是砍头甚至是灭门的罪过。 他和弟弟不同,他这一脉只有一个儿子,官位再大,儿子没了也是无用。 万般无奈,他替弟弟擦了屁股,并严厉咒骂了一顿。 之后,他本想神不知鬼不觉的把赵勉处理掉,修补祖坟的交情远比不上命重要… 可一来他在等机会,朝廷命官,不是说办就能办… 二来,从北平到了一封信,让他改变了想法。 …… 而宫里的朱雄英,对这些事情毫无所知。 他在文华殿,写着李希颜布置的课业。 手上写着大字,他嘴里还喋喋不休的小声咒骂不停。 他爱戴李希颜是真,可咒骂也是真。 李希颜学识渊博、教学认真不假,可油水不进,又臭又硬…关键他每次都能占着理,又荤素不忌,着实给了他几个难堪。 写完一张后,朱雄英又仔细的审查了一遍, 上次就因为一个小小的墨点,他被李希颜好好的说了一通。 直到最后他觉得纸面上十分整洁、文笔也都甚好,哪哪都挑不出什么毛病了,他才满意的点点头,站起身朝外头走去。 朱标抬头看了他一眼: “你上哪去?” “人不排场,管的怪宽...”心里嘟囔着,朱雄英一指自己的小桌子: “儿子写完了...” “写完了?”顺着他的手,朱标朝那张纸上瞟了一眼,抿了一口茶水,放下后又一指茶盏说道: “你的活儿完了,孤的活儿还没完呐…” “去,添杯茶来,然后再看看冰鉴里头的冰块还剩多少,着人换了,最后你搭把手把这几个奏疏拾掇拾掇…” 朱标的吩咐有礼有节,清晰明了,朱雄英有些不情愿,但他又怂了。 “这么喜欢使唤人干活,我是你大儿子,又不是少一秃噜的太监…喝茶也让伺候…找你小老婆呗…” 心里碎碎念,朱雄英开始整理桌上的奏疏。 为了表示不满意,他把几本奏疏叠在一起,用硬边儿重重的磕在桌子上,磕出重重的响声。 “轻点儿”朱标头也没抬。 “诶,您放心…” 朱雄英谄媚的笑着,又随手翻开一本奏疏。 是郭桓的奏疏,就像练字一般,他这些时候天天往宫里送奏疏。 “这家伙又写了啥…”朱雄英有些好奇,顺手翻开了奏疏。 看着他的奏疏,朱雄英连连点头。 不得不说,这个人确有才华,理财很有一手,也敢于任事。 尤其是他提议在浙江试行清查田亩,整修漕运和整修宝源局的事,就连老爷子提起来都赞不绝口,当场批复即发即办。 但还有一些政令,老爷子没批,看了一眼后都打包送到了朱标这,让他酌情批阅。 这倒不是说老爷子认为郭桓的奏疏不对,只是他认为这有些过于超前了,超前到扯到了他的蛋。 朱雄英手里这个,就是一份超前到扯着蛋的奏疏。 他看的极为认真,直到翻完最后一页,他抬头看着朱标说道: “父亲,儿子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啊...” 朱标瞥了一眼,看到是郭桓的奏疏后,他有些警告的看着朱雄英说道: “有道理个屁,这个人不会有好下场,你离他远点儿…” “啊?”朱雄英吃惊的看着朱标: “何以见得?” “过来…”朱标招招手,接过奏疏后指尖随意的在上边点了几处,扭头对朱雄英说道: “你看看这儿,这儿,还有这儿…” “不拿百姓的命当回事的官员,历朝历代多了,可像他这么刻薄的却非常少见…” “不论谁做皇帝,这种人,早晚出事...” “更何况是你皇爷爷这种不杀人嗯…更何况是你皇爷爷这种武略超群的雄主...” 朱雄英皱着眉毛: “可…可儿子觉得他这个改革的盐法确有道理呀…” “所以他现在还活着…”朱标面无表情的说道。 想了想,他又敦敦教导道: “为君之道,首在识人...” “这个人在爹看来,逢迎之术溢满,为官之道尚缺…” “你去翻一翻吏部的百官履历就会知道,在大明各地,愣头青县令特别多,可愣头青知府却几乎没有,而像他这样,做到一部尚书依然愣头青的,那是绝无仅有…” “就像栗恕,他明明什么都知道,但是他装糊涂,却又不刻意的藏拙,官场上这样的人…能活的久…” 朱雄英插嘴道: “他不是被皇爷爷撵到福建了?” 朱标点点头,又接着说道: “可郭桓不一样,入朝主政,政见之左是瞒不住的…” “他御民之术太凶,民间杀机起矣,待同僚刻薄、不留情面,百官杀机起矣,清查田亩、改革税法,地方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