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行路见闻 (第1/2页)

第341章 出京已经三天了。 出了京城,就显得没有那么繁华,除了一些大的集市可以看到乌央乌央的人群。 其他的地方,还是以农田、荒野与茅屋居多。 二月份,也正是春种的时节,到处都是农田上来往的农人。 春播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尽管朱雄英一行人牵着马,却甘愿走路的作态比较奇怪,但很少有人愿意为他们多付出一些精力。 他们大都抬起头看一眼,然后又匆匆的低头忙着除草、翻地的活计。 只有少部分看上去热情机敏的老农会扯着嗓子问上一句。 诸如‘从哪来’‘到哪去’‘要不要歇歇喝口水’之类的话。 朱樉和朱棡倒是如常,牵着马沉默的走着,时不时回头和朱雄英他们说着什么见闻。 十几个侍卫也很轻松,朱雄英他们上马,他们就跟着上马,朱雄英他们走路,他们也牵马跟着。 可朱雄英和这些小王爷就不行了,都被折腾的够呛,就连朱椿都不复之前风流倜傥的模样,被风荡起来的黄土吹了个灰头土脸。 更关键的是鞋… 朱雄英从来没有穿过这种草鞋,头一天就被磨得满脚血泡,走一步就是钻心的疼。 每次到了晚上,朱樉就拔下一根马尾上的鬃毛,给朱雄英挑去脚上的血泡。 朱樉一边挑一边说道: “用马尾挑血泡,好的快,不流脓…” 除了这些,朱樉还说了很多其他杂乱的知识。 比如编草鞋用的原料,他就说出了很多种。 他说: “长江以南常用稻杆儿,蜀地多用竹麻,而河南、关中一带用是麦秸,到了山西、北平和辽东,则是用的蒲草…” 在朱雄英这里,他总是能拿出更多的耐心,从这种小事入手,铺开了大明各地的风土人情。 然后再由浅入深,讲到了各地的气候、作物、粮产和用兵。 说起这些,朱樉总是滔滔不绝,他虽然残暴,但所学极为深刻且扎实。 兴致上来了,可以坐在朱雄英的床边喋喋不休的说上一个时辰。 而这些新奇的知识,也总是让朱雄英格外的期待每天夜晚的到来。 现在,又到了黄昏了。 朱雄英四下的看了看,朱柏和朱檀手里杵着一根木棍,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 这时候日头已经偏西,给众人身上撒上一层橘红色的光。 看看天色,朱雄英觉得是不是要先找个地方住下,免得等到天黑露宿野外就不好了。 可看到朱樉和朱棡牵着马还是缓缓的走着,他就没吭声。 这时候,朱檀受不了了,他直接把手里的棍子扔到原地,扭头一屁股坐到路边的野草上喘着粗气: “要了血命了…不走了!” 他一边嘟囔,一边又可怜巴巴的看着朱樉: “二哥,咱歇歇吧?” 他知道,虽然朱雄英是太孙,可这次出来,还是得听朱樉和朱棡的。 前头走着的朱樉皱了皱眉,停住脚,扭头看着朱檀说道: “起来” 朱檀想耍赖,扭捏着说道: “我不嘛…” 话还没说完,朱樉的鞭子直接抽到了他的身上,一边抽,朱樉一边骂道: “赶紧爬起来!谁教你的这幅娘们唧唧的便宜模样儿?” 朱樉的这鞭子抽的极为实在,朱雄英都能听见鞭梢上带动的风声,‘嗖’的一声,让朱檀浑身打了个哆嗦。 挨了一鞭子,朱檀二话没说,爬起身捡起被自己丢在一边的棍子就踉跄着接茬赶路。 天色临近黄昏,官道两边的田地上,也有一些农户准备收工回家。 一个肩膀上扛着锄头,锄头的把上还挂着一个空篮子的老汉,从田地里拐到了官道上。 他本来是要再忙些时候,可今儿个村子上有户人家成亲,他得去捧个人场。 这个面相颇为厚道的老汉,晃晃悠悠的走到官道上,又弯下腰,顺手把官道上的马粪拾起来扔到了田地里。 老汉看上去有个六七十岁的年纪,一把胡子都白了,但腿脚极快,不一会就与朱雄英一伙儿人走到了一块。 看着这群奇怪的人,老汉有些好奇的问道: “后生,你们这是从哪来呀?” 朱樉绷着脸不吭声,朱棡就有些无奈的拱拱手: “这位老丈,我们是从应天府来…” “嗷…”老汉点点头,又发问道: “要去哪啊?” 虽说这个老农长了一张憨厚的脸,也是个自来熟的热心肠,但这种连番的发问,对于一群藩王来说,实在难以提起好感。 就连朱棡都有些兴致缺缺,他随口敷衍道: “中都凤阳” “嗷…”老农又点点头,低着头捋了捋胡子,沉思一阵,又热情的伸手指着路: “顺着这条官道,往前不到四十里,就能到滁州…” 说起滁州,老农似乎又想到了什么,脸上带着些回忆: “滁州…老汉记得那有个什么…醉翁亭…” “对!就是醉翁亭,前几年老汉腿脚利索的时候,趁着农闲还去看过一眼,好多外乡人…” 听见醉翁亭,朱樉的脸一下就耷拉了下来。 早年在大本堂读书的时候,为了背一篇醉翁亭记,宋濂差点把他的手打肿。 想到这,朱樉扭头对侍卫挥了挥手,让他们把这个话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