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税制(一)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第322章 奉天殿朱元璋的书房。 朱元璋坐在上首。 下首位坐着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朱元璋诏他们来议一些封太孙的琐事。 其实也没什么好议的,马上就要封太孙了,该走的流程早都走完了,大明各地的官员陆陆续续的也都已经到京了。 诏他们来也就是最后再滤一遍,集众人之广益,免得到时候出了什么纰漏。 除了这几个公爵,户部尚书栗恕、吏部尚书余熂(xi四声)、礼部尚书任昂。侍讲学士李翀、谏议大夫唐铎、督查院右都御史凌汉也坐在下首。 这乌央乌央的一群人中,最高兴的非徐达莫属,而最难过的,应该是户部尚书余恕。 朱元璋要画面儿,银子像是流水一样往外撒,他很难办。 他和吏部尚书余熂,都是今年年初新上任的官员。 朱元璋用人便是如此,办这件事你就上,办完你就下,这种用人之道,有些刻薄,但却好用到了极致。 栗恕,今年五十岁出头,他的为人就像是他的这个名字,笃信中庸之道。 他是洪武七年应召入京的,最早是刑部给事中,但是众所周知,刑部的官,一个笃信中庸的人是玩不通的。 偏偏这个人懂些理财,所以他升官了,刑部升户部右侍郎,不过他在户部干的不错,又从户部右侍郎升到了户部尚书。 太孙是国家储君,意义非凡。 册立太孙时,会有三十三道旨意同时颁布,施恩与天下,让天下的臣民一起普天同庆、沐浴皇恩。 包括但不仅限于大赦、减免税赋等。 这种事,绕不过户部尚书。 看着一脸苦涩的栗恕,朱元璋起了考究的意思,他想到了一句题外话: “老实栗,去年大明新开田亩是多少?” “啊?”栗恕一愣,作为户部的尚书,这些事他了如指掌。 所以他略一沉吟就说道: “去岁大明开垦荒田一千二百六十五顷四十四亩,直隶应天、镇江、太平、常州四府是七百三十八顷三十三亩,山西平阳府是五百二十七顷一十二亩,河南洛阳府、开封府...还有广德府、镇江府、宁国府是...” 看着滔滔不绝说着大明各地新增田亩的栗恕,朱元璋有些赞赏的点了点头,心里暗暗的寻思: “才上任月余,就能对这些事情了如指掌,虽说这家伙有些又面又软、不太济事,但...还是不错...” 正在这个时候,栗恕突然话语一转,有些不轻不重的点拨了一句: “这些都是户部在册的田亩...” “在册田亩?”朱元璋眼神一凝,重复了一句又问道: “这话啥意思?” “这...”栗恕微微摇了摇头: “臣说的就是字面意思...” 说着又一脸苦笑的摊摊手: “臣只管收税,别的非臣所知啊...” 笃信中庸的人,什么事情看上一眼就能看到本质,但是却没有能力计较,更没有心思计较的人。 换而言之,就是活的通透,但还没活够的那种人。 而这种人,无一例外都是聪明人。 这些天,他入主户部,翻了翻大明来往户籍、田亩,又仔细的问了问户部派往地方上清查田亩数据的吏员,这么两相一琢磨,他越来越吃惊。 账册看着是没有什么问题,可这些田亩有多少是被地方上的豪绅阉割过的,又有哪些钻了地方的空子,把赋税和杂役掺和到了一起,不用交税的? 大明律规定,对于士子的优待是有,但是也仅仅限于免除杂役,也就是地方上修桥补路、抬轿子、打更之类的杂役,毕竟正当着官也不能回老家尽这个义务。 这个历朝历代都是有的,可备不住大明的读书人聪明,就那么一操作,把杂役和赋税一掺和,妈的都不交了。 想到这,栗恕又一脸苦涩的嘟囔: “老夫就他妈的想不通,免的是你不用抬轿子的杂役,怎么就能扯到田地上的赋税上?哪条大明律说你当了举人秀才就不用交税来着?老夫咋就碰不上这种好事?” “这还没有算上各地豪绅隐匿的土地,根据账册来推算,看模样扬州、苏州等地的隐匿最为严重…” 当然了,栗恕也知道,只要是人治,就不能有绝对公正的制度,要是看不出来,那是草包,死了活该。 可既然看出来了,就要想法子自保。 这就是个大炮仗啊,搞不准啥时候就炸了,万一直接在自己任上炸了呢?再万一自己卸任,皇帝翻后账呢?不可不防啊。 根据空印案的情况来看,老皇帝眼里不揉沙子,在这个时候当这个户部的堂官,怕是一定会被炸了满脸黑。 想到这,栗恕升官的喜悦丝毫没有,这才在小朝会上不轻不重的点拨两句。 而他说的这些,朱元璋似乎没有吃惊,扭头看了眼李善长,又扭头看了眼徐达,这才轻笑着对栗恕说道: “你什么意思,细说说…” 栗恕苦笑一声,拱了拱手正要说些什么,殿外突然传来朱雄英的吆喝: “皇爷爷,皇爷爷,您看谁来啦!” 随着声音,朱雄英牵着朱济熺的手直接跑了过来,看得出来,他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