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户部尚书的一天(一)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第369章 另一边的郭桓,丝毫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下属叨上了眼。 他现在春风得意,加班加点的干着,效果也很明显,这些日子把堂堂的一个户部,理得十分顺当。 他马上就要五十了,知天命的年纪。 可他还是十分的好斗,刚上任户部尚书,就把之前栗恕定下的户部条令全部推翻,磨刀霍霍、阔斧进取,基本上每天都会有奏疏进宫,俨然一副开疆拓土、改革先锋的架势。 可但凡改革,都会损伤一部分人的利益,一些利益受损的人,在背地里不住的咒骂,恨不得将他食肉寝皮。 但也有更多的人得益于他的政令。 清查土地、盐政、马政、储粮、布匹、工程动工… 在这些官民的包围下,只要他愿意,一夜之间,就可以让银子在自家的院子里堆满。 可他也有烦心事,而这些烦心事,一些是来自同僚和地方,他们这些混账花钱如流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就知道呲着牙问户部要钱… 还有些烦心事,是来自于皇帝… 他忙碌了一天,从上朝回来就一直在户部的签押房待着批阅公文,除了出恭,他的屁股就没从椅子上抬起过,就连吃饭,都是让人端到身边,一边看着公文一边吃。 明月横空,天色已经很晚了。 郭桓放下手中的笔,又把刚批好的公文收好,抬头看了眼已经黑透的天色,起身扶着腰来回的扭动几下,等脊柱传出几声咔嚓咔嚓的脆响后,他舒坦的呻吟一声。 吹熄桌上的蜡烛,他略一沉吟: “也没旁的事了…蹭顿饭,今儿个回家住…” 刚到京城那些天,他住在户部的后堂,平常的办公起居都在这里。 可后来他琢磨着还带着儿子,那小子毕竟没有官身,住在户部殊为不妥,也免得有人传出什么闲话,所以他就在户部附近,租了个小院。 户部也有堂食,相传还是唐太宗李世民定下的规矩,后来慢慢流传下来,吃不完还可以打包。 郭桓就对于这种体贴的制度就很满意,尽管天色已晚,吃的也都是一些剩菜,被热了热端上了桌,但他还是吃了个圆腹顶心。 他吃饱后擦擦嘴,起身走了几步又折了回来: “也不知道那小子吃了没…”嘴里嘟囔着,又扭头对伺候的吏员说道: “再打包一份,本官要带走…” “多打些肉!” 他又吩咐道。 从户部出门,坐在轿子里,他还在想着那些让他烦心的事… 唉…商税也太低了…尤其是前些时候提的请求升高税率的奏疏又被皇帝给驳了… 他摇摇头,有些生无可恋的想着: “老夫就想不通…要休养生息、藏富于民,粮税收的低些也就罢了,可为啥商税也这么低,三十税一,这跟白送有什么区别…” “如今每年收的税刚够开销,要是适当往上调一调,等税收上来了,攒一点多好…” “还有辽东的唐胜宗、北平的徐达,云南的沐英,都在长着牙,撕着嘴往朝廷要钱…” 想到这些,他又不禁的骂骂咧咧,对这些国朝的武将颇有微词: “年年屯田,年年还伸手要钱,屯田都屯到姥姥家了?” 可想到钱,他的眉毛拧在了一起。 陕西宝源局近四十个钱范开炉铸钱,可铜钱每年才出两万贯,妈的效率也太低了…要怎么整合一下呢… 如今大明…宝钞、铜钱并行,民间大宗买卖用宝钞,小宗用铜钱,铜钱还是太少了呀… 想起宝钞,他的眉头拧的更深了… 银子、铜钱能换宝钞,宝钞却不能换银子… 朝廷也只管印钱,却不管回收… 长此以往,一旦宝钞过于泛滥,积之市肆,过者不顾…宝钞信用下跌,朝廷公信也会跟着下降… 更关键的是…民间货物要如何交通?总不能物物相换?泱泱大明,像什么样子… 不体面也就罢了,能坐上朝廷大员,一部天官,很少有人真正把体面当回事… 他真正关心的是,钞币一旦混乱,民间为改变这种近乎病态的流通,必定会自发的出现地方私铸银钱,败坏国法… 铸钱这个东西…跟他妈谋反有什么区别… 国力强横也就罢了,万一逢上天灾年月…介时天下大乱,豪杰并起… “大明千秋万代…不可不防啊…” 想到这些,他单手攥拳,痛苦的在额头上敲着… 要如何破局呢…? 要不然…以盐价与宝钞挂钩? 他头疼的更厉害了,他知道,就算是这样,也是只能延缓宝钞下降的趋势,起不到根治的作用。 更何况,以他对皇帝的了解,他绝对不会同意! 老皇帝霸道惯了,丢给百姓一张破纸,拎着刀把子,告诉说这他娘的就是钱… “真缺德呀…” 想到这些,他又摇摇头,他实在是没有法子… 可他也知道,只是做一些上承下达的事情,远远达不到他一个流芳千古、治世能臣的目的。 所以他坐在轿子里,一路上都在想着这些让他觉得难过的事情,税收、茶盐、关税,甚至一些制度上的问题。 可他越想就越觉得无力,他的权力还是太小了… 就这样一直到进家门,他的眉头还在紧紧的皱在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