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写不动了 (第1/1页)

之后的奏事,就趋向于文政多一些。 贵州宣慰使贡马,保定府修缮城池、山东诸府赶制军装… 而其中最重要的,也关乎到百官切身利益的,是他们涨工资了。 是朱标的意思。 这种收揽人心的活,闭上眼扇一百个大嘴巴子,也打不跑他。 不过这次,他确实是一片好心,也确实是真心诚意的要给百官提高待遇。 为了这些事,他磨了朱元璋快大半年了。 朱雄英粗粗的算了算。 从正一品到从九品,都有不小的提升。 调整过后,正一品是八十七石,从一品是七十四石,正二品是六十一石… 按斤两折合一下,最高的正一品,俸禄怎么也得有个一万三千多斤… 就连最小的官,从九品,也得有个千把斤的粮米… 这可是月俸! 真不少了! 想到这些,朱雄英很为百官高兴。 他是刻薄,但他也是真心希望,大明朝真正忠贞的臣子,能够过的更好一些。 看他一直眼含笑意的对百官无声的送上祝贺,朱元璋也牵了牵嘴角,似乎也有了一些笑意。 然后他摆摆手,示意退朝。 朴仁勇一掸拂尘: “退朝~” “诶?”朱雄英脸上的笑意僵住了,他有一瞬间的怀疑。 我是来干什么的来着? 在这瞬间,他几乎以为老爷子变卦了。 在迟疑不决中,文武群臣按次序的退出大殿。 这次朝会,留给他们的最多印象,是朱标意气风发的样子和朱雄英嘴角的那一抹笑意。 这一抹笑意,让他们惴惴不安。 退朝回到偏殿后,朱雄英大献殷勤: “嘿,皇爷爷,上朝累了吧,孙儿给您松快松快…” 他又是端茶递水,又是捶腿捏肩,眼巴巴的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眯缝着眼靠在椅子上,从鼻子里传来舒服的呼呼声,整个身子都松弛了。 就说大孙子这手推拿,真是学到火候了,他觉得十分称心如意。 殷勤伺候的手不停,朱雄英又试探着问道: “您之前…您之前可是同意了的,您不能是逗孩子玩的吧?” “嗯…”朱元璋的眼睛睁开了一条缝: “咱仔细的想了想,觉得这事,还是不好在朝堂上说…嗯,咱要给蓝玉下道旨意,你给捎去吧” “那感情好”朱雄英的表情,重新笑面如花了。 他的目的是出宫,可具体怎么出宫,不重要。 想了想,他再次试探着问道: “那皇祖母和百官那…?” “咱替你遮掩” “木哇”朱雄英俯身猛的嘬了他一口: “孙儿有个全天下最好的爷爷!” 朱元璋瞥了他一眼,又瞥了一眼旁边的朱标,坐直了身体,一脸嫌弃的语重心长语气: “你啊,跟你爹学点儿好,嗯?” “怎么都这样…用人脸朝前,不用人脸朝后…” “诶,用上咱了,咱就是天底下最好的爷爷,嘿!用不上了,咱就刚愎雄猜,妒贤嫉能,阻挡子孙上进的路,是不?” 朱雄英还没说话,朱标的脸就红的像是一块猪肝,他有些埋怨: “瞧您,您怎么能这么说…儿子可是…” “可是啥?”朱元璋瞪了他一眼: “明知道咱要打仗,就非得惦记咱那仨瓜俩枣,俸禄涨了,你高兴了,啊?” “又是关心这个又是关心那个的,你咋就不关心关心你老父亲银子多不多?吃的好不好?睡得香不香?” 朱雄英眨眨眼,蔫坏的煽风点火: “父亲是太子嘛,公务繁忙,日理万机…当然不像孙儿喽,孙儿只会心疼爷爷…” 朱标的脸色瞬间阴沉的可怕,紧接着又有了一丝忧虑,苦笑着说道: “方才蓝玉传回的军报,说是大军已经开拔,一路向北,由卢龙道出关,目前正兵进大宁,预计应当是在三月底能到庆州…” “只是如今军日行不过四十多里,儿子觉得太慢了…” 说起正事,朱元璋也不阴阳怪气的腌臜了,朱雄英也不绿茶了,他走向一边,把一张挂着北疆地图的架子,推到了朱元璋面前。 看着地图,朱元璋眯着眼沉思片刻,手指又在上边几个地方上着重的指了半晌。 “你们怎么看?” 朱标褶着眉头,想了想说道: “出征前…父皇说肃清沙漠,在此一役,但在儿臣看来,不妨说是千里寻敌更为妥当…” “儿臣汇同户部、兵部、都督府官员一同推演,觉得此次战局的关键,是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敌军,且击败他们…” “我大军粮草,大多屯于松亭关、会州等地,而松亭关至大宁约五百里,且由大宁再至庆州,又是六百余里…” “如今敌踪难觅,敌迹尚无,单单粮道,便已拉至千里…儿臣真是担心这个呀…” 说到最后,他愁云满面的捏了捏眉心,又叹了一口气。 这些时日,他为了战局,都快要操心死了,偏偏这个时候,大儿子还非要在其中裹乱。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