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管你叫大哥?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第四十章朱元璋顺手接过食盒,拉着朱雄英的手:“来,大孙,看咱批折子!” “可饿死孤了!”而朱标直接却二话不说直接冲向了饭盒。 “你是猪托生的?”朱元璋看见朱标咂嘴舔唇的样子,直接就开始了数落: “不能你姓朱,就他娘的非把自己当成猪羔子养!瞅瞅你还有点儿太子的样子吗?” 朱雄英咧了咧嘴,想笑,但是没敢! 朱元璋总是这样,在外人面前,竭尽全力的维护太子的威严和面子,谁敢跟太子扎刺,绝对活不过第二天早上。 可在大孙子面前就肾上腺素急增,总想表现表现:看看咱,咱想数落谁就数落谁!崩看他是太子!在咱这不管用!看爷爷多牛! 就像前世的混混竭尽所能的向自己喜欢的女孩表现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是一个道理。 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到了这个岁数,有时候就天真的得哄着! 朱标也很委屈,“父皇,儿臣饿呀!” 这个时候的朱家人情味还是很足的,本来朱元璋就是泥腿子做了皇上,对于家里看的尤其的重,有明一朝,是历朝历代宫廷最有人情味的。 甚至在前世的时候,老爷子这朴素的家风,连四叔他们一大家子也深受影响,直到朱瞻基时期才有了深宫的气息。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老爷子,朱重八比朱元璋更多一些,相比皇帝的身份来说,更多一些人情味,如果按照这样的势头发展,倒是跟唐时的李世民差不多。 而一生中对于老爷子最重要的两个人还活着,一个是皇祖母,现在整天在后宫中跟老爷子斗嘴,一个是儿子朱标,整日跟着老爷子挨训。 这个时候的老爷子过的是最舒坦的,前两年撂倒胡惟庸,加强了中央集权,大儿子也是个有出息的,能压的住满朝文武的官儿,老朱家儿孙满堂,各个都是能文善武。 大明国力也正盛,想揍谁就揍谁,回到后宫老太太的热饭热菜就端上来了,除了累点儿,别的没什么不好的。 一些淮西的老兄弟,没事也进宫陪老爷子喝喝酒,有时候闲了还出宫溜达溜达。 可谓人生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对于当年打天下的老兄弟也没有那么防备,甚至费聚、赵庸、陆仲亨、王弼这几个短命的货就在前几个月还带兵出征来着。 人生活过得舒坦,心情就会畅快,要不然真跟上一世的时候一样,别说朱雄英自己心里打怵,老爷子真要认真起来,恐怕这个爹也不一定拦的住。 朱元璋非常嫌弃的看了眼朱标,“憨吃!”朱元璋撇撇嘴“开饭,咱肚儿也饿了!” 趴在盘子上猛的闻了闻,老爷子乐呵的眉开眼笑:“真香,咱就得意这一口!” 说着,从旁边拿起来一个折子,边吃边看。 朱雄英随意的的翻看了几个题本,没甚意思: 大明朝是没有奏折的,奏折这个词还是清朝康熙皇帝发明的,而洪武朝给皇帝写工作报告,基本可以分为三种: 题本,奏本,军报,密奏或者密疏。 题本是公事,比方各地的税收、徭役,刑律,督察院的弹劾,户部的拨款、吏部的升迁名单等等。 而奏本一般奏的是私事,比方说有的官员上奏本:皇上您吃了吗?城头的羊下水味道真是不错,皇上您可以尝尝!皇上您睡的好吗?臣昨儿个可是失眠了,昨儿个上城外踏青,可把臣热坏了!不过臣做了首小诗,请皇上鉴赏等等。 不过都知道老爷子忙的脚打后脑勺,洪武朝还没这等头铁的敢和老爷子逗闷子的奏本。 而密奏现在基本就是老爷子的锦衣卫上的折子,记录了大大小小官员的私事,边疆情况,各个地方上的民情等等,不过这些折子不是通过通政司转交宫里。 老爷子自己有门路,具体的密奏朱雄英还从来没见过。 而军报跟其他的就更不一样了,是朝廷领兵出征的大将给朱元璋提交的属于项目报告。 内容是这几个里边最简单的:某日,某地,胜败,缴获,请示。 又伸着脖子看老爷子手里的折子,还是那个河南布政使征徭役的事儿。 朱雄英摇了摇头:这个布政使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最多挨顿训。 实际上也不能说河南布政使错了,只是少了点儿变通,顺便让人揪住了辫子:自从洪武十四年实行老爷子发明的里甲制开始,就没有规定一家多少人免于徭役,只是鳏寡孤独的人不需服徭役。 实际上这种徭役制度是有问题的,甚至大明的整个赋役制度都是有问题的:坑了百姓,弱了国家,壮大了士绅阶级。 圣君在位,国力强盛不会出一点的毛病,可一旦国力下降衰败,再碰上天灾人祸,活不下去的百姓就会比比皆是,民变四起。 事实上大明也是如此过来的,自明中期以后,实际上前中期,英宗时期就开始有了不同规模的民变。 而这个时候,国力强盛,镇压民变之后,整个帝国的伤口很容易愈合,可土地兼并的问题不解决,只会在这个程度上更加的恶化,到最后让满清幸运的摘了桃子。 “不过,这一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