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雄主之论(二) (第1/2页)

好书推荐: 大明危局

“这是其一...至于其二...” 姚广孝又笑了笑,突然话锋一转,说向了别处: “贫僧敢问殿下,当今太子志向何在?” 朱棣想了想,然后脱口而出: “大哥有意拓土强国,做一个马上皇帝!” “阿弥陀佛...”一阵风吹动姚广孝黑的发亮的缁衣,他双手合十打了一个佛礼,接着说道: “贫僧亦以为然...” “太子的诗词贫僧曾有幸拜读...气度雅量之下,隐见金戈铁马之声...” “足见太子胸有大志,有意马上皇帝定江山,早晚也必定会做出一番功业...” 朱棣又开始腻歪了。 这个好贼秃夸完他爹,又开始夸他大哥了...等会是不是要把老朱家的祖宗十八代都给捎上? 姚广孝也不以为意,想了想,他找到了一个切入的角度: “可功业何来...?” “宋时河西没于夏,夏得雍凉,故可尽起物力,袭扰关中,为宋之大患...” “可自我朝宁河王邓愈领兵平定吐蕃以来,后大将军徐达又连番北伐,相继攻克河西之地、雍凉二州,这个底子,就已经打下了...” 他用手指沾了酒,在桌上粗粗的画了一个战线草图: “殿下请看,这是西安,这是嘉峪关,而这,是哈密,距离嘉峪关约有一千六百余里...” “以哈密的战略紧要,再辅佐雍凉二州,我大明便可以截断蒙古草原与吐蕃诸部的联系,迫使吐蕃各部称臣、纳贡,卸其势而杀其力,并且在战略上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行程一个勺形状的包围圈...” “我愈强而敌愈弱...假以时日,我大明将重开汉唐之风,甚至打下一片比汉唐还要辽阔的多的土地...” “介时,我大明的疆土,将会是历朝所仅见,也会是历朝所最伟大的盛朝...” “并且...据贫僧所知,嘉峪关等一线防御要塞,主将皆是太子府属官,不是侍读东宫多年,就是太子亲自调教出来的...” 看着朱棣欲言又止的样子,姚广孝颇有些感慨的接着说道: “可这谈何容易?” “想要拿下一个地方,要分几步?” “出兵,攻城,拉拢豪绅,供养军队,分派官员...” “脏额...盛唐之所以能在西域延伸那么长,根本上的原因就在八个字...” “人口密集,商路畅通...” “可人口聚集,是需要气候适宜,刀耕火种,再以朝政为辅、迁民教化...” “比如汉唐时经济和人口,主要聚集在北方和关中,是依托黄河两岸,水草养育...” “有汉一朝,从陕甘到河套,数得上名字的县城,不说多,二十个总是有的...可天命归我大明,一个都没有...” “更何况,比起汉唐经营偏西,我大明却是南方起家,战线中心也偏向北方,是以经营辽东,来控制游猎民族...并且自衣冠南渡后,人口聚集淮河而生,北方人口、耕地、财产皆不如南方...” “殿下还记得吗?” “我大明得国之初,陕甘千里无人烟,守住长城防线就已经耗费我大明大量的民力物力了...后来迁民薄赋是有了些成效,可比起汉唐时候,却是差的很远...” “就说去年,为了打辽东和捕鱼儿海这一仗,陛下足足征调了二十万民夫运粮...” “所以,西北用兵,以战养战之策便行不通,一旦战事起,便需大队粮草辎重,粮道怕是绵延千里不绝...” “况且,我大明如要西北用兵,会同时面临东西北三个方向的敌人,钦察汗国,撒马尔罕,东察合台汗国...” “而这,恐怕也才是太子爷乃至陛下真心顾虑的原因...” “朝廷几议迁都,一直有意洛阳、西安,最终却不了了之,原因,也在于此...就是在等一个时机...” 说着,姚广孝话锋一转,再次把话说到了朱雄英身上: “那不妨设想,如果这样的战略决策成功,哦对,至于往南,太子爷一定也有想法,不然,西平侯沐英不会一直待在云南...” “这样的功业,这样一个雄才伟略的储君,一个庸碌无为的继位人如何接得住?” “所以看上去,从军不毛,是陛下宠溺后嗣,成全太孙所求,可实际上,却是为了太子...为了将来,太孙能够接的住太子的这份功业...” “甚至洪武十八年陛下册封太孙,乃至之后的培养太孙,都是为了太子...” “今上对皇太子爱之深远,犹如山海与飞鸟...况且蓝玉也却有上将之才,太孙安全,也定然无虞...” 说着,他又摇了摇头,颇为惋惜的看了一眼锦袍玉带,显然是有些震惊的朱棣。 都是亲儿子,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一碗水端不平的见多了,可一碗水全倒在一个钵里的,老皇帝是头一个... 活该啊,让你只顾小儿子,瞧不上大儿子... 朱棣被这一眼,瞥的有些脸上挂不住,不动声色的端起酒碗抿了一口。 姚广孝也端起酒碗喝了一口,趁着这个空,在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