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初战 (第1/1页)

好书推荐: 秦风飞扬

48,初战 依莲莎娜得知祝森死亡的消息,不用说肯定是刘钧干的,只是自她向总部报告了从刘钧那得来的情报后,中统特务对破获日本间谍网的兴趣远大于祝森死亡的事件。 刘钧说得对,祝森已经再也挤不出油水了,没有任何价值,没就没了。 刘钧已返回营地指挥战斗。 一份由南京H队传来的情报放在魏政委和刘钧面前。 情报显示,敌军45师已经接到开拔的命令,师部下令所有官兵不能离开军营,理发师给所有士兵们剃头;步兵、炮兵都按三个基数领取弹药。 敌军一个团已经完成换装中正式,另外两个团说是战后再换。 敌军的运输车全部到位,开始装载作战物资,医护队准备救治药品。 黄伯皎豪情万种地站在队伍跟前,刚刚他做了战前动员,经过整训和整编的部队士气很高,这次国防部基本按德械师的标准给他配备装备,一色的德式M35型钢盔,一色的仿造的德式军服,整齐、庄严、威武。 南京传来的情报显示: 黄伯皎的这个师说是德械师,实际是减版的“德械师”,这个师有三个步兵团(每团3000人),一个炮兵团(2100人),一个工兵团(2500人),一个通讯营(450人),一个侦察营(450人),一个后勤营(500人),一个运输营(350人,60辆各型车辆),还有医疗分队等。 考虑到红军的实际,反坦克炮营和高射机枪营没列入编制。 炮兵团按编制,应该有12门150毫米榴弹炮和12门105毫米榴弹炮,现在都没有到位,听说要从国外进口;所以45师只有减半的75毫米山炮9门,野炮9门,37毫米速射炮12门,平射炮24门。 一万多人的队伍整齐列队,集中在操场上还是挺震撼的!作战命令已经全部下发到团,经过整训的白匪军个个跃跃欲试。 黄伯皎毕竟也是一个优秀的国民党军官,他非常赞赏国防部在第五次围剿红军的作战中,采取德国军事顾问的“堡垒”政策,跟红军作战,不求速胜,而逐渐推进,稳扎稳打。“……本战术取守势战略取攻势之原则,步步为营,处处筑碉,匪来我守,匪去我进”。 国民党军采取这种稳健持久的作战策略,主要出于对红军灵活机动战术及坚强的战斗精神的惧怕和无奈,但不得不说却是非常有效的。 国军的侦察机已经对游击队的营地进行了两次侦察,航拍照片虽然模糊,但毕竟是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战术了,营地的基本轮廓都展示出来,一目了然。 他们发觉这个营地被大山围绕,但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出口,其他地方山高林密,不适合大部队行动,重型装备更是难以运输。 所以,45师到了指定位置,三个主要出口各派一个团把守,但都没有立即发起进攻,而是部队开始驻扎,搭起一顶顶的军用帐篷。 军车运来一批批的水泥沙石,用以修建碉堡。 黄伯皎要求:每星期一个连必须添筑一个碉堡,对构筑碉堡执行不力的,“定以军法从事,决不姑宽!” 敌军的这些行动都展现在刘钧的高空摄影机下。 游击队的营地,属于易守难攻的地形。 从来到营地开始,刘钧就要求魏政委组织一批工匠,按照刘钧提供的图纸,围绕着方圆10公里的半径,夜以继日,里三层外三层构筑了防御阵地。 在几个制高点,还专门修了地堡以及防空阵地,各地堡都连接了电话通信,与地面指挥的联系保持畅通。 特别是防空阵地,一共设了6个阵地,整整18挺高射机枪,只要敌飞机盘旋低空轰炸,6个方向的高射机枪就能形成交叉火力,将敌机击落。除非敌人出动两万人的部队,轰炸机投放重型航弹才会对营地构成威胁。 何况刘钧不会让敌人肆意进攻游击队营地的,他有多种办法给白匪军沉重打击。 游击队现有的12门82毫米迫击炮分成3个小队,刘钧带领这些迫击炮小组,已经在几个山头构筑了迫击炮阵地,对15个重要区域分区进行试射,标定了各个区的射击诸元,把坐标确定,并作好了记录。 在离阵地前沿的地方修建了许多非常隐蔽坚固的炮兵观察点,每个观察点都有电话相通,直接连接到指挥部。 前世的炮兵不像现世的,可以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C41数据链、激光测距仪、弹道计算机等,可以做到指那打那。 刘钧让用的是人肉打炮的老办法,因为游击队是守方,守株待兔,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用土办法有时也很有效。 黄伯皎的部队进驻阵地后,开始修筑阵地和碉堡,他们欺负红军没有平射炮。按要求,这些碉堡都是用钢筋水泥修建的,十分牢固, 现在的大卡车主要是运送建筑材料。 江西的山多,通往敌军主阵地的基本是山路,有一段长约3公里的U型盘山公路。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