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珍贵的盐 (第1/1页)

好书推荐: 秦风飞扬

老电影《党的女儿》、《闪闪的红星》都有关于盐的情节:地下党和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给红军送盐和盐制品。如电影里的李玉梅给红军游击队筹集咸豆角;潘冬子将盐水渗在衣服里,瞒天过海躲过白匪军的搜查,一切都是为了盐。 解放前,江西食盐缺乏,价格昂贵,百姓吃盐困难。 1930年底,MZD在对江西兴国农民调查时说过,有的家庭“年初喂一头猪,喂到12月份,卖给人家,才能买油盐回来吃!……” 现世的盐作为一种普通的日用食品,已经进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盐于人体非常重要,它可以调节人体内水份均衡的分布,维持细胞的内外压,参与胃酸的形成,促进消化液分泌,能增进食欲……缺盐会出现全身乏力,精神淡漠,甚至会出现休克,昏迷等症状。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广泛的用途,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 刘钧知道,江西的地下矿产资源非常丰富,1970年3月,地质人员在江西赣州会昌县周田村发现了一个储量19亿吨的大盐矿,这个地方就是会昌筠门岭,现在是江西氟盐化工产业基地,2021年年产值突破200亿元,为世界级特大型岩盐矿藏。 刘钧想到,游击队要生存,除了要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外,还要面对维持游击队日常生活的需要的问题,现在游击队还可以靠战斗的胜利补充所需的日常生活物资,但他知道这只是短期行为,一旦白匪军派重兵采取围剿封锁政策时,游击队将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这一天,刘钧对魏政委说要带神枪手小队出去进行野外训练,魏政委立即批准了。 根据地图的显示,这个地下储存着巨大盐矿的地方离营地50公里,急行军一天可以到达。 刘钧带着于德水7人小队一早出发,一路上,刘钧把特种兵一些野战侦察的基础训练科目教给大家,边走边练。 如捕俘技术,包括背后捕俘、防枪捕俘、防刀捕俘、摔打捕俘、夜间捕俘以及捆绑、押带俘虏的技术;还有战场自救、抢救的、护送技术,还有非常实用的军事攀登技术,他拿出一根绳索,教大家自制攀登器材,打各种绳结:固定主绳办法,解脱主绳办法;还有三点固定上下,抓绳上下,踩绳下等。 于德水他们被刘钧的一个又一个惊人的技巧折服了,没想到侦察兵还有那么多的名堂;如上山尽量走对角线,在对角线走到头时,要转过来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行走,这样可以避免脚步错杂,或者失去平衡;下山时尽量走直线,不要随便乱拐,背挺直,膝盖稍弯,以减少走路时带来的冲击力。 在路上,刘钧还教大家野外生存的技巧,如猎捕技术及处理和食用;野外可食植物的寻找和食用;寻找水源和取火的办法,等等,这7个人觉得这一趟行动太值了。 这一次,除了刘钧带了一些军用压缩饼干外,于德水他们一点干粮都不带,他们边学边练,捕食野生动物,野外烧烤以充饥。 一路上,他们穿着蓑衣,有时顺着公路走,遇到敌军就躲避,见到村庄基本绕弯。刘钧也没说目的地,只是带着大家不停地走! 到了下午,太阳快下山时,刘钧从地图上看距离目地的不远,半山腰有一个有点破旧的小寺庙,就打算让大家在此休整,明天再出发。 这是一个小尼姑庵,有人,虽然比较破落,但很整洁。 刘钧让于德水进去查看情况,因为他会讲江西本地的话,不容易暴露。 很快,于德水回来。 “这个尼姑庵有16个尼姑,庵主叫慧明,85岁,基本走不动了;另外15个,有老有少的,为避嫌,庵主只同意我们在外面的草房休息。” 刘钧他们找了一个避风的角落,中午打猎时捕获了一只野山羊,比较大,他们七个人才吃了一半不到,所以晚上又拿出来,用火烤了一下就分开吃了,也许是烤肉吧,香味传到庵里,惹得几个小尼姑伸出头来看,羡慕得不得了。 于德水用当地的话叫她们过来,开始她们不好意思,把头缩回去,很快就小心翼翼出来,也许看到他们没有恶意吧。 其实尼姑是信佛教的,佛教里没有规定一定不能吃肉,由于很多寺庙都是建在山里。和尚、道士、尼姑都是自种一些水稻玉米蔬菜类的植物,吃肉的机会少之又少,所以人们以为他们都不吃肉。 于德水给了几块肉给她们,很快大家就熟络起来了。 刘钧仔细观察这个尼姑庵,整个院落结构严谨,布局得当,具有中国木结构建筑的风格,环境幽静,古色古香,看样子香火还是有的。 刘钧叫来一个小尼姑,小尼姑看刘钧是这些人的头目,有点害怕。 “小姑娘别怕,我问你一件事。” “你们这个庵叫什么名?” “叫莲慈寺。”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