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憔悴望神州 (第1/1页)

好书推荐: 武侠之无敌皇帝

夜路凄凄,北风呼啸,九曲溪波影摇动着漫天的星月,几座雄浑之极的山崖屹立天穹之下,宛如巨人横卧在苍茫大地上。 “江掌门,止止庵是什么地方?” 袁紫衣跟在山路上走着,眼里眼满是新奇。 江闻的声音在远远传来:“一座废弃的道馆,当初白玉蟾曾任主持,近来因失修,道士纷纷出走便荒废了——不过也有人说,是因为里边闹鬼。” 袁紫衣俏脸不以为然,“鬼?那我倒想去瞧瞧鬼长什么样。” 江闻摇头说道:“不是青面獠牙的恶鬼,只是一些怪事罢了。止止庵的道士们说,每晚时辰一到,总会有形形色色的人想进他们的静室,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房门砰砰作响。” 江闻说完,有点无奈地扶着额头,“要我说,世上就没有鬼这个东西,无非是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读书少了就容易相信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袁紫衣不服气地说道:“那看来江掌门另有高见?” 江闻就纳闷了,为什么这个女的总跟自己过不去,什么事情都有争个长短?自己明明都礼让三分,不想招惹她了。 夤夜崎行百无聊赖,四人随着火把走过了九曲溪的一个湾口,两岸奇石林立、岩崖高耸,一派山险水纡的景致。 来到了一块巨石面前,江闻止住了脚步,对着面前三个年纪加起来都只与自己年纪仿佛的行客说道。 “你们三个既然向我学习武功,我今天就免费给你们补习一节文化课,让你们知道知道体育老师的厉害。” 江闻擎起火把靠近巨石,发力扯下攀爬的薜荔乱藤,露出底下平整的岩面。 三人一看,石壁上竟然深深楔刻着诗文三首,历经风雨打击依旧清晰可辨。 “你们来看看这三首诗,都是过去雅游客寓武夷的名士留下的,你们能不能猜出他们的身份。” 江闻把火把举高,引着三人看向石壁最上处没有留下名姓的诗文。 “满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 山崖上的字体率意飞扬,带着魏晋名士的傲狂不群,袁紫衣轻声读出诗句,觉得身上紫衣沾染的香气仍旧浓烈,隐隐觉得江闻是在占自己便宜,却又没有证据。 她的脸庞挂上寒霜,“又说仙子、又提羽衣,满脑袋神女有心的襄王美梦,必定是个附庸风雅的家伙。” 这番指桑骂槐,让脸皮极厚的江闻愣了片刻。 “这个天香指天上神仙之香,也指道士敬祀天神之香,不是说天香国色……” 白玉蟾仙师的诗文,乃是在仰望武夷群峰上的云雾,感怀神仙所作,怎么到她嘴里就这么龌蹉呢? 江闻辩解了一句,便不动声色地将火把移到第二首诗上。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这次是傅凝蝶好奇地念着诗。 和刚才的率意行书相比,这字就好辨认得多,字体结构上重下轻,笔势深沉而迅速,字字筋骨突出,强健有力,精神显得格外奕奕,竟然大有快剑斫阵之势。 袁紫衣看见了“仙灵”二字,也隐隐猜到她刚才大放厥词的错误,毕竟连续两个人都说到“仙”,那就必然是咏怀神仙事迹。 傅凝蝶仰着小脸看完,肯定地说道:“按我娘教我的,这首诗的用词平易,韵脚随性,听上去像是朗朗上口的船歌调子,应该是一个快意恩仇的江湖中人写的吧。” 江闻哈哈大笑,把傅凝蝶抱上了肩头。 “朱熹老夫子要是知道你这么评价他,一定会大感欣慰的。” 如果从客观的角度来评价,朱熹不仅仅是理学的大成者,还是一个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对于事物道理的源头、演化都有极强的探知欲。 那种孜孜以求的精神,竟在书法中化为了纵横肆意的快剑之气,确实是很神奇。 …………… 洪文定作为年幼失学的小文盲,自然是参与不进去这个讨论当中,但也正因为如此,避免落入了江闻的诱导陷阱里。 接连猜错的袁紫衣、傅凝蝶两人大感不快,隐隐同气连枝地结成战线,对江闻说道。 “你这是欺负人!什么前提都不告诉我们,怎么可能猜得准!” 江闻手掌贴着粗糙的岩面,缓缓微笑着说道:“怪我怪我。这处石刻是南宋白玉蟾和朱熹等三人同游武夷,乘木筏眺望大王、缦亭诸峰有感而作。剩下一首诗你们再猜猜,会是谁作的?” 这一次,江闻照清了石壁上的文字,用出乎袁紫衣意料的清亮嗓音读道。 “山上风吹笙鹤声,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莱枉觅瑶池路,不道人间有幔亭。” 这字却又和前面的两人不一样。 石壁上书法以中锋用笔,点画尽合法度,书写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笔意略显苏黄遗规。毫无豪纵恣肆之态,凛凛然一股方正挺拔之气。 “这首诗……”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