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4页)

然会选择那些看上去几可乱真的仿冒品,反而不重视商品的品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仿冒品或低价商品一推出之后来势汹汹,却又在短短的几个月后就不见踪影的原因。

因为仿冒或低价品价格低,内在的品质和价值也不够高,因而让人不想去珍惜或保存,产品生命期也不会太长。

在这里,想提醒企业不仅要懂得“攻心”术,做吸引顾客的广告,更需善于经营,应善用“质量”这张王牌;否则,名声在外而无其实,终会失败。

相对的观念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现代人则应采取“酒好”但“巷子”也要浅的经营之道。

拉近距离的“釜底抽薪”策略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第一次访美时,故意不用真名示人,此事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里根总统接见他时,见翻译所说的名字并非日本首相,不禁一愣,随后便恍然大悟,且用同样的方法回敬对方。如此一来,双方自动强调各自的立场,距离无法拉近,自然没办法达成共识。而日美关系最终并没有更进一步发展。

这是一个人际互动上完全错误的案例,因为不坦诚使用真名,会让对方失去信任和安全感,彼此的隔阂就会加深。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近时,他们的称呼就会由头衔而改为名字或小名。

相对的,人与人的距离如不能拉近,或者彼此间存在着隔阂,不仅是商场对手,甚至连父子、母女间存在的代沟或误会,都可以说是人际关系上的障碍,也就是釜底下的“薪”。如果能抽掉这个“薪”,也就是造成隔阂和对立的关键,自然彼此关系便会拉近,许多话对方也就听得进去。

有些人虽然不常和对方见面,但每次打招呼却都直呼对方的姓名或小名,这种策略可以让人产生每天见面或彼此很亲密的错觉。

这就是“釜底抽薪”的策略运用之一,虽然不常见面,或者关系不密切、不深,但一见面就抽掉了造成隔阂的“薪”,彼此就不会生疏。

然而,没有利害关系的双方,固然可以因为一句小名的称呼而亲密起来,但有严重冲突的两方,此举反而容易增加彼此的反感。

利用语言来俘虏对方,主要靠说话者的智慧和生活经验。除此之外,运用语言技巧也甚为重要。有些人不重视语言的妙处,以至于自己失败后还找不到原因。

打个比方,如果你遇上一位不好相处或不易交心的朋友,不妨运用变换称呼的方式来缩短你们之间的距离,而口吻也要自然热情,千万不能油腔滑调,或明显带有戏谑的口气,否则对方会以为你是在装腔作势。若能因此而拉近两人的距离,则谈话更能触及核心,完成你预期的任务。

一开始或刚见面就直呼小名是使双方关系更进一步的捷径,因为双方感情上的共同点若得到认可,就会觉得对方原来是一位很可爱的人,沟通起来也就容易得多。

一对新婚夫妇在婚礼上被亲朋好友起哄,要求公开恋爱经过。新娘说:

“我们刚认识时,彼此之间并没有很强烈的感觉。但有一次他突然叫了声‘铃儿’,我们的感情从此便发展迅速,最后就下嫁给他了……”

语音刚落,便引起人们的阵阵欢笑,有的人甚至拍手叫好。原来男友一直以姓名称呼她,突然间唤她的小名,使她一下子产生一种亲近感,突然发觉他是那么体贴且有亲切感。二人于是难舍难分,终结百年之好。

如果你是上司,手下的部属傲慢又无礼,首先要做的就是浇熄他的嚣张气焰,使他面对现状,然后再语重心长地对他进行劝导、建议,使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说话虽然有多种技巧,但并非各自独立的,有时可以综合运用。面对视自我利益高于一切的部属,不妨先用抽薪止沸的方法使他从目空一切中冷静下来,对自身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然后再攻入他的心理弱点,让他对你忠心不二。

运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你所要对付的对象,一定是那种顽劣不堪之人,是虽经别人多次劝导仍无济于事的顽固者。面对这种部属,消除他的傲慢心理就是“俘虏”他的关键。

约翰是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材生,在校期间曾因发表《巨集观控制与微观调节》的论文而闻名全校,他自己也引以为傲,沾沾自喜,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毕业后他幸运地被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网罗,聘为高级主管。由于他一直心高气傲,很少与同事往来,并且常常批评公司上层管理人员,说那些人只是公司养的宠物,整天除了吃饭睡觉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