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1/4页)

�嫱�谀慊瓜牍唇崞醯さ裙�黄鸫蛭遥�

当然柴荣最不爽的,是李璟被打得连战连败,居然还敢自称皇帝。天下自古只有一个皇帝,为天子!朕听说过周天子、始皇帝,没听过赵国皇帝、楚国皇帝。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朕不和小人计较。轰出去!”柴荣冷冷道。

顿时就有两个大汉上前,很不客气地抓住使者的胳膊就走。那人顿时垂头丧气,无言以答。

柴荣离开上位,在两边的武将中间来回走了几步,想起两天前宦官曹泰来给郭绍请功,便道:“淮南兵力还不够,虎捷军左厢第一、第二军都是能战之师。派人去东京,叫虎捷军左厢都指挥使郭绍即刻率二军到淮南来。”

魏仁溥赶忙出列领旨。这种从远处调兵,可不比在战场上下令那么利索,需要枢密院出正式的调兵令,然后派枢密院的官员到东京,先经过东京留守等文武验明之后,方可动兵马。

柴荣走出大帐,又久久注视寿州城,他觉得李璟还不愿意称臣,是因为淮河沿岸的重镇,包括寿、濠、泗、海等城池都在南唐之手,连上游的鄂州也没有拿下。

须得再加强猛烈攻势,给南唐国主李璟一个清醒的认识!柴荣把手按在剑柄上,脸色露出了杀气。旁边的文武将官见状无不震动,有些人的腰都弯下来了,眼睛看着地面不敢抬头。

第一百零五章 寿州(一)

郭绍接到枢密院军令,和家里的人道别后,率军出京。

他很为部下考虑,让大家分了赃之后,又以厢都指挥使的名义对部将进行了职位安排。一些比较高的职务都是暂领,已写成奏报先递送东京亲军侍卫司步军司;不过侍卫司的马步都指挥使李重进、枢密院的枢密使魏仁溥都在淮南,所以没人会批准,只有另抄一份到淮南之后先给李重进。

侍卫司的马军司和步军司分别掌管龙捷军和虎捷军。不过马军司和步军司只是称谓,因为龙捷军虎捷军都各有骑兵和步军,龙捷军骑兵多比较强悍。

拟书以李处耘为第一军都指挥使,罗彦环为都虞候;原第二军都虞候王璋为都指挥使(在唐仓镇帮郭绍打赢了关键的一战),杨彪为都虞候,罗猛子为亲兵指挥。因为战死重伤了一些中低级武将,其他有功的将士都各有提拔;指挥使以下郭绍直接就任命了……正道是有钱大家分,但有兵权的关键职位,郭绍默默地全给了自己的亲信。第二军的王璋也表示上面没人、愿意投效。

十余天后部队到达淮河北岸,然后郭绍安排军队分批从河上的浮桥渡河。

刚进入七月,天气仍然那么热。郭绍站在淮河边上四下回顾,一望无际的原野,原野上葱葱绿绿,天空蔚蓝河水清澈,淮南平原在这个时代着实是好地方,既利于农耕又便于交通。和年初在秦岭山沟里的见闻全然不同……难怪大周皇帝和南唐皇帝打生打死,双方不惜投入举国之力在这里角逐争夺这块地皮。

建立浮桥的地方已不在寿州(今寿县)西边的正阳,而在寿州北边的下蔡镇(今天的安微凤台县)……进入这片地区的大路上,有一个十分高大宽敞的牌坊,上书“下蔡”,真是想不知道地名都不行。之前听说周军的浮桥在正阳,怎么搬到下蔡的不得而知,或许皇帝认为淮河上游的诸城都没有攻陷,那地方地形太宽阔很容易受到唐军的攻击?

下蔡这几道浮桥的地方倒是有点讲究,淮水在这里的弯曲度很大,形成一个“凸”字上部形状,下蔡就在“凸字”的顶端位置。河流北面地势开阔,渡河之后被江河局限比较狭长。

郭绍带着众军渡过安全无事地渡过淮水,下蔡的淮水两岸全被周军控制驻守,十分太平。

但刚过淮水,郭绍的右眼皮就莫名乱跳……人道右眼跳灾,他一想便心中不安,隐隐有不妙的感觉。自从道士的仙丹治了皇后的病,又联系到麻衣道者关于宿命的一番话,饶是郭绍受过不少现代教育,也不由得越来越迷信。他总觉得这些玄虚之物说不清道不明。

怀着隐隐不安的心情,郭绍率部沿着这一道淮水南下,沿着大路走,下午到达了一条河流岸边,河上有一道石拱桥。这条河是南部的巢湖流向淮水的,名叫淝水,似乎就是淝水之战的地方。而今相比淮水,河面比较窄,有些地方水浅恐怕徒步涉水也可以渡河。不过有桥还是过桥方便。

人马连绵不绝,前面的战兵行军步伐整齐,“喀、喀、喀……”的声音很像现代军队走齐步的节奏。

郭绍抬头看去,前面那石拱桥有点不结实的样子,想起了共振现象,遂下令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