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找到機會 (第1/6页)

時間輾轉。

這一日,早晨陳南交班之後,坐在辦公室內,手裡翻看著一本筆記。

這是老師顧思銘給他的一本中醫古籍拓印的版本,這本書沒有名字,封面因為歷史原因,早就丟失了。

但是顧思銘卻告訴陳南,這本書應該屬於古代御醫珍藏系列的筆記,雖然沒有書名,但是裡面卻有一些豐富的病案。

隨後,顧思銘老爺子又從一些古籍中找到了一些關於癌症相關的歷史記載。

比如,先秦時期,《周禮》中記載了與治療腫瘤類疾病有關的專科醫——「瘍醫」。

其曰:「瘍醫掌腫瘍……之齊。」

所主治的「腫瘍」就包含現今臨床上的腫瘤,並主張內外結合治療,其中內治「以五毒攻之,以五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調之」。

而《黃帝內經》中,也有了關於腫瘤的相關介紹,書中所述「昔瘤」、「腸覃」、「瘕」、「癜瘕」、「癖結」、「膈中」、「下膈」等病症的描述與現代醫學中的某些腫瘤的症狀相類似,如「噎膈不通,飲不下」與管、賁門癌所致梗阻症狀相似。

陳南這段時間,一直都在思考和分析腫瘤患者的治療關鍵。

其實,腫瘤,無非是人體氣血陰陽環境發生了發生了異變,從而形成了器質性的臟腑病變。

究其原因,無非也就是正氣虛弱、外邪侵襲、七情內傷均有關係。

「虛邪中人,留而不去……息而成積」。

《靈樞·九針》云:「四時八風之客於經絡之中,為瘤者也。」認為外邪侵襲,可致腫瘤發。

《靈樞·百病始》云:「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也。」

指的情志不暢,則易患腫瘤疾患,這與現代臨床認識腫瘤的病因相符。

《內經》中所提出治療原則,如「堅者削之」、「結者散之」,對當今防治腫瘤疾病仍然有指導意義。

而陳南此時一旁的筆記上,卻也記錄了大量的病案用藥記錄。

每一種疾病,都用不同的藥方進行了歸納。

雖然說,很多病歷年代久遠,不一定拿出來就能用,但是……萬一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穫呢?

中醫,陳南從來沒有對於這門學科有過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但是……卻也不認為他比起其他學科要差。

只有落後這種現狀,他明白,並非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的。

但是……卻也不是沒有入手的地方。

陳南還真的從其中發現了一些可以入手去深入研究的東西。

那就是「轉歸」。

中醫和現代醫學,在有些地方,兩者有著截然不同的理念。

西醫是微觀醫學。

而中醫屬於宏觀醫學。

中醫的發展受限於當時科技水平,導致不可能對於臟腑組織有足夠的的微觀了解,所以他們開始尋求人體功能上的更深層次的認知。

就比如,中醫的腎,可不是現代醫學上兩個腰子那麼簡單,腎臟代表的是一種功能,腎主骨,生髓,通與腦,為先天之本,腎主水……

等等!

而中醫的優勢就在於對於臟腑聯繫和對於患者內部氣血陰陽變化的敏感性上面。

見微知著,以表達內。

因此,陳南感覺,從功能出發,可能也會有其獨特的優勢,比如……對於腫瘤發展進行干涉和預防!

我們從中醫的這種宏觀醫學角度,可以觀察到病人到底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同時又兼顧到是否其他臟腑會同時受到影響,或是已經受到影響了,因為可以預知何臟腑會同時受到牽連。

這就是一種中醫治未病的趨勢!

腫瘤的可怕就在於其不可控性。

而如果通過中醫的這種思維去辯證的話,是否可以有效的做好提前干預?

從一開始治療時就同時會顧慮到癌症的未來發展,因此早就做好事先的防範工作。

舉個例子,我們在治大腸癌時,一開始就先去保護肝臟,因為我們認為此癌症如果惡化,那第一處就會移轉到肝臟上,也就是肝癌!

西醫治大腸癌,每每在開刀化療後,病人都會得到肝癌而死,這就是明白告訴諸位,西醫無法事先預防它會移轉到肝臟變成肝癌的,即使知道也沒有辦法做到。

但是,中醫就可以做到!

所以一開始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